[发明专利]移动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70969.X | 申请日: | 202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896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发明(设计)人: | 柳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1/10 | 分类号: | B62D61/10;B60G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佩;金伟英 |
地址: | 101299 北京市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机器人 | ||
1.一种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1)以及设置在所述底盘(1)上方的负载本体(2);
所述底盘(1)上安装有车轮(13),所述车轮(13)与所述底盘(1)之间设置有第一阻尼减震器(3);
所述负载本体(2)与所述底盘(1)之间通过移动结构(15)连接,且所述底盘(1)上还设置有第二阻尼减震器(4),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一端与所述底盘(1)连接,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另一端用于支撑所述负载本体(2),以使所述负载本体(2)在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作用下相对于所述底盘(1)上下浮动;
其中,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刚度低于所述第一阻尼减震器(3)的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结构(5)包括至少两个支撑臂(51);
各所述支撑臂(51)的一端与所述负载本体(2)转动连接,各所述支撑臂(5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1)转动连接;
所述支撑臂(51)与所述负载本体(2)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513),所述支撑臂(51)与所述底盘(1)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514);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臂(51)中,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点(513)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点(514)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具有向上延伸的侧支架(14),所述侧支架(14)位于所述负载本体(2)的一侧,所述支撑臂(51)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支架(14)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器人静止时,所述支撑臂(51)呈水平状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支撑臂(51)分设在所述负载本体(2)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顶端连接在所述负载本体(2)上,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的底端连接在所述底盘(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包括弹簧阻尼件(41),所述弹簧阻尼件(41)的弹性形变方向沿竖直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底板(12)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2)上方的承载座(11),所述车轮(13)安装在所述底板(12)上,所述负载本体(2)设置在所述承载座(11)上;
所述弹簧阻尼件(41)的底端与所述承载座(11)连接,或者,所述承载座(11)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弹簧阻尼件(41)的避让孔(110),以使所述弹簧阻尼件(41)的底端从所述避让孔(110)中伸出,以与所述底板(1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为一个,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位于所述负载本体(2)的沿所述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的中轴线上;
或者,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阻尼减震器(4)分设在所述负载本体(2)的沿所述移动机器人行进方向上的中轴线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结构(5)包括至少三个所述支撑臂(51);
各所述支撑臂(51)的一端与所述负载本体(2)通过球头转动连接,各所述支撑臂(51)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1)通过球头转动连接;
所有所述支撑臂(51)中,至少有一个支撑臂(51)与其余支撑臂(51)中的任意两个支撑臂(51)不共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096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纯天然复合型中药植物提取物饲料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再生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