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电子减速层结构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9342.6 | 申请日: | 2021-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3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张雄;范艾杰;胡国华;崔一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33/14 | 分类号: | H01L33/14;H01L3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吴旭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电子 减速 结构 紫外 发光二极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电子减速层结构的紫外发光二极管,由下至上依次包括衬底、AlN成核层、AlN缓冲层、非掺杂AlGaN缓冲层、n型AlGaN层、B(Al,Ga)N电子减速层、Al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有源区、p型AlGaN层和p型GaN欧姆接触层。由于B(Al,Ga)N/AlGaN异质结相比AlxGa1‑xN/AlyGa1‑yN异质结拥有更大的导带偏移与价带偏移比,所以可以更有效地限制电子从n型区进入有源区的速率。其次,移除传统的p型掺杂电子阻挡层,可增加空穴注入有源区的效率,提高电子空穴在有源区的辐射复合效率。另外,B(Al,Ga)N电子减速层两端能够产生极化电荷,形成与电子迁移方向相同的极化电场,可减缓电子从n型区进入有源区的迁移速率,从而提高量子阱对电子的捕获效率,增加量子阱中的电子与空穴的辐射复合几率,提升UV‑LED的发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电子减速层结构的紫外发光二极管(UV-LED)。
背景技术
目前AlGaN基UV-LED器件相比GaN基蓝光LED的发光效率仍然很低,尤其是在深紫外波段,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往往低于10%。造成这一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AlGaN基UV-LED较低的内量子效率和AlGaN材料中较高的材料缺陷密度等等。其中,内量子效率的低下主要和UV-LED有源区中较低的电子捕获效率和较低的空穴注入效率有关,使得电子很容易逃脱量子阱的束缚而泄漏到p型区与空穴进行非辐射复合。
为提高UV-LED的发光效率,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在UV-LED多量子阱有源区与p区之间增加一层具有高Al组分的p型AlGaN超晶格电子阻挡层来抑制电子泄漏至p型区。但是一方面,由于AlGaN基异质结的导带偏移程度相比价带偏移程度差别有限,所以采用p型AlGaN超晶格电子阻挡层抑制电子泄漏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并且引入p型AlGaN超晶格电子阻挡层在抑制电子泄漏的同时,通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穴从p型区注入到多量子阱有源区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Mg的激活能在p型AlGaN外延层中会随着Al组分的增加而指数型增加,所以具有高Al组分的p型AlGaN电子阻挡层中的空穴浓度往往较低,会造成UV-LED的开启电压偏高,电光转换效率下降。除了引入p型AlGaN超晶格电子阻挡层结构以外,也有研究者尝试在UV-LED多量子阱有源区中靠近p型区的最后一层量子势垒层中引进具有Al组分渐变增高的量子势垒层的所谓“能带工程技术”,以提高多量子阱有源区对电子的限制作用。然而运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的外延生长难度较高,而且效果也相当有限,并不足以完全防止电子向p型区的泄漏,难以显著提高UV-LED的发光效率。因此,设计和制备新颖而有效的电子限制结构对于提高UV-LED的发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具有电子减速层结构的UV-LED,显著提升UV-LED发光效率。
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电子减速层结构的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衬底101、AlN成核层102、AlN缓冲层103、非掺杂AlGaN缓冲层104、n型AlGaN层105、B(Al,Ga)N电子减速层106、AlxGa1-xN/AlyGa1-yN多量子阱有源区107、p型AlGaN层108和p型GaN欧姆接触层109,以及在n型AlGaN层105上设置的n型欧姆电极110和p型GaN欧姆接触层109上设置的p型欧姆电极111,其中0xy1。
进一步的,所述B(Al,Ga)N电子减速层106由非掺杂或n型掺杂的BAlN、BGaN或BAlGaN层的任何一种构成,并且其禁带宽度始终大于n型AlGaN层105的禁带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93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