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功能结构油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502636.6 | 申请日: | 2021-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7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曾哲灵;曾桂炳;田文然;余平;夏佳恒;马毛毛;万冬满;罗苗;曾诚;文学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D9/00 | 分类号: | A23D9/00 |
代理公司: | 南昌朗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4 | 代理人: | 郭毅力;郭显文 |
地址: | 330031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能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功能结构油,由樟树籽仁油、辛酸甘油酯、亚油酸类油脂、亚麻酸类油脂进行四元酯交换而构成。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在适宜温度及搅拌强度下,使樟树籽仁油、辛酸甘油酯、亚油酸类油脂、亚麻酸类油脂直接进行四元酯交换,经分子蒸馏纯化后,得到所述功能结构油。本发明功能结构油能显著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紊乱、平衡补充体内必需和功能脂肪酸、快速补充能量,可满足消费者,尤其是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综合症患者及运动员的饮食和营养需求,可广泛地应用于油脂粉末、奶茶、代餐粉、保健食品、运动营养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行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油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关于中长链结构脂的研究成果发表。中链甘油三酯和长碳链甘油三酯在催化条件下进行脂肪酰基交换,形成中长链甘油三酯以及副产物。与单纯的中链油脂和长碳链油脂的混合物相比,中长链结构脂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功效都大有不同。
中链油脂所含中链脂肪酸有辛酸(Caprylic acid,缩写为C)、癸酸(Capric acid,缩写为Ca)、月桂酸(Lauric acid,缩写为La)三种。中链油脂是以游离中链脂肪酸的形式在体内被吸收、转运、代谢。分子量小、血液中溶解度大、半衰期短,体内转运不需依赖肉毒碱-酰基肉毒碱转移酶系统,可直接进入细胞和线粒体进行氧化产能,体内代谢和产能速度快,血液中清除速度也快且完全。在体内不易再酯化,对肝、肾、肺等脏器影响小,不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不加深黄疸,节省蛋白质(节氮)作用比长碳链脂肪酸更显著。具有快速补充体内能量、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紊乱作用。但中链脂肪酸不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也不能在体内转化为功能脂肪酸,无法提供人体生长发育所需必需脂肪酸和功能脂肪酸。
长碳链油脂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在体内被吸收、转运、存储。长碳链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和代谢产能需依赖肉毒碱-酰基肉毒碱转移酶系统,其分子量较大、血液中溶解度较小、半衰期较长、代谢和清除较慢而不完全。体内多余的长碳链脂肪酸易于再酯化为长碳链甘油酯而积蓄于血液、肝脏、脂肪等组织内,影响肝、肾、肺等脏器功能,进而引发脂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长期过量摄入富含长碳链油脂的高能食物是引发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粘稠度、高尿酸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等代谢综合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亚油酸(Linoleic acid,缩写为L)是一种ω-6必需脂肪酸,亚麻酸(linolenicacid,缩写为Ln)是一种ω-3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是体内合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缩写为AR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缩写为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缩写为DHA)、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缩写为PG)、血栓烷(Thromboxane,缩写为TXA)以及白三烯(Leukotrienes,缩写为LT)等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前体或母体。这些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具有促进和维持脑神经系统和视觉系统发育和生长、可降低血液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含量、防止胆固醇和脂肪在动脉壁上积聚、健康心脑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紊乱作用。但由于人类食用的油脂多为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芥酸为主的长碳链油脂,人类体内必需脂肪酸不平衡、缺乏亚麻酸的现象比较普遍。
中长链结构酯是通过酯化或者酯交换反应得到的新型结构的甘油三酯,结构特点为甘油骨架上既有中链脂肪酸又有长碳链脂肪酸,中长链甘油三酯比长碳链甘油三酯和中链甘油三酯在营养代谢这一方面有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在各个领域都应用广泛,特别是食品和医药行业中需求更是日益剧增,尤其是脂肪乳剂这一方面,中长链结构酯的需求更是巨大。中长链结构酯比单纯的中链甘油酯和长链甘油酯具有更快的氧化、水解释放和血浆清除率,具有更好的节氮效果,不影响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等诸多优点。
为克服中链食用油脂和长碳链食用油脂产品的弊端,更好的开发中长链结构酯,国内外相关油脂研究人员相继研发出多种制备中长碳链甘油三酯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026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