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中华鹅膏菌的核酸分子引物、方法及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81995.0 | 申请日: | 2021-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2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佳佳;宋杰;刘国华;于健;刘玉华;崔文博;宋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6;C12Q1/04;C12N15/1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李国钊 |
地址: | 212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鉴别 中华 鹅膏菌 核酸 分子 引物 方法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别中华鹅膏菌的核酸分子引物、方法及试剂盒。所述核酸分子引物DNA序列为:LG02.173F:5’‑CGATGACGATGACGACTC‑3’;LG02.173R:5’‑ATTGGTGAGAGGCTTGGA‑3’。鉴别中华鹅膏菌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提取中华鹅膏菌待测样品DNA;S2以样品DNA为PCR扩增的模板,用核酸分子引物LG02.173F和LG02.173R作为扩增引物进行PCR扩增;S3对步骤S2的PCR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本发明核酸分子引物可对中华鹅膏菌子实体和菌株进行快速的分子鉴定,具有很好的专一性,同时用料较少,方法简单,2小时即可完成检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食用菌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鉴别中华鹅膏菌 (Amanita sinensis Zhu L.Yang)的核酸分子引物、方法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中华鹅膏(Amanita sinensis Zhu L.Yang)是一种在中国南部一带很受欢迎的野生食用菌,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下食用菌资源,中华鹅膏菌的外观图如图1所示。中华鹅膏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鹅膏科(Amanitaceae)、鹅膏属(Amanita)、鹅膏亚属(Amanita subgen.Amanita)、鹅膏组(Amanitasect.Amanita),但并不具有该组物种常见的毒性,其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具有极高的应用开发价值。作为外生菌根菌,中华鹅膏可与松科、壳斗科等树种共生,这种共生功能是森林维持和发展的基础,并在森林植被保存、恢复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鹅膏在植物根部定植后,可与根部细胞相互作用,在细胞间隙形成哈氏网结构,增加菌丝与根部细胞物质能量交互的膜面积,并显著促进植物的生长。
鹅膏属是世界性分布的大属,包含物种约有700种(崔洋洋,2019),其中许多物种是有名的剧毒鹅膏,如绿盖鹅膏A.phalloides(Vaill.:Fr.)Link、鳞柄白鹅膏A.virosaBertill、黄盖鹅膏A.subjunquillea S.Imai和灰花纹鹅膏A.fuliginea Hongo等,致死率非常高。由于剧毒物种的存在,致使中华鹅膏等许多非常名贵的可食用鹅膏物种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灰花纹鹅膏、残托鹅膏等与中华鹅膏非常相似,非常容易混淆。
现今,基于核酸的快速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特征性核苷酸序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是该生物物种或个体区别与其他物种或个体的重要标志,是用来鉴定物种或个体的可靠依据。DNA条形码鉴定技术为生物物种鉴定研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利用短的,标准的DNA序列来鉴定物种的新技术。目前,已有用于鉴别部分真菌包括虫草、灰花纹鹅膏的核苷酸特征序列获得专利,但尚未发见与中华鹅膏相关的分子鉴定报道。基于此,本发明对中华鹅膏菌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了中华鹅膏菌的染色体级别精细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注释和特有基因挖掘,发现194 个中华鹅膏菌特有的基因(Unique Genes)。本发明进一步结合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各组织部位表达量都较高的特有基因LG02.173,并分别设计了特有的引物,采用PCR方法,专一地扩增这个特有基因,通过电泳条带结果准确进行中华鹅膏的鉴别。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鉴别中华鹅膏菌的核酸分子引物。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鉴别中华鹅膏菌的核酸分子引物LG02.173 F和LG02.173 R,其DNA序列为:
LG02.173 F:5’-CGATGACGATGACGACTC-3’(如SEQ ID NO.2所示)
LG02.173 R:5’-ATTGGTGAGAGGCTTGGA-3’(如SEQ ID NO.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未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819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