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有效
申请号: | 202023165528.4 | 申请日: | 202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93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邓荣添;吴纯福;耿富荣;叶宝文;刘德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对 25 偏置 车身 框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A柱总成以及门槛总成;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后端连接前围板横梁和地板纵梁;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和第二连接支架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连接;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后部形成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一传力通道和斜向下设置的第二传力通道。通过上述结构,当车辆发生类似25%小偏置碰撞的情况时,碰撞物与前防撞梁总成接触,经过前围板横梁、地板纵梁、第一传力通道和第二传力通道将碰撞能量分散至整体车架,防止由于扭力过大产生车架形变,有效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架,尤其涉及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现有常见的汽车结构框架,前防撞梁总成1’放置于机舱纵梁总成2’前部,与机舱纵梁总成2’螺栓连接。机舱纵梁总成2’前段为直梁结构,后段向下过渡至地板纵梁。机舱上边梁3’前部与机舱纵梁总成2’仅有一处横向连接,后部与A柱总成4’连接,整体为单一弯梁。A柱总成4’下部与门槛总成5’以及机舱纵梁总成2’连接件组成一个三通接头结构。整体框架主要呈现两纵两横的框架路径,梁架结构之间连接少且弱,不能满足2020版C IAS I 规程25%小偏置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车身框架应对偏置碰撞强度不足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可在遇到类似25%小偏置碰的情况时将碰撞能量均匀分散至整体车架,框架的整体结构稳固,能够有效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对25%小偏置碰的车身框架,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 A柱总成以及门槛总成;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连接,后端连接前围板横梁和地板纵梁;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通过第一连接支架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支架后方的第二连接支架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连接,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后端连接所述A柱总成;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后部形成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一传力通道和斜向下设置的第二传力通道,所述第一传力通道与所述A柱总成的上部连接,所述第二传力通道与所述A柱总成的中部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一端对应前副车架的前点安装,对前副车架的前点进行加强。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防撞梁和吸能盒,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前端通过所述吸能盒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前部的宽度与所述吸能盒的宽度相同。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连接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前端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侧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接支架连接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的中部与所述机舱纵梁总成的中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连接支架为向上弯折的的弧形板材,其板面从上到下逐渐变宽。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机舱纵梁总成通过扭力盒状连接件与所述A柱总成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门槛总成与A柱总成的连接处设有弧形弯折的角板加强板。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角板加强板从所述A柱总成内部上侧对应前门下铰链处延伸至所述门槛总成对应前排座椅前横梁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机舱纵梁总成以及与之连接的前围板横梁和地板纵梁形成Y形传力通道。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655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扣压机
- 下一篇:一种电梯限速器绳轮油污清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