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21440.1 | 申请日: | 202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2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付博;李中喜;梁宪福;王卓然;赵云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张毓灵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搜救 直升机 悬停 后舱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飞行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本发明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由驾驶员控制直升机飞行到救援位置上方合适高度时,切换接通后舱控制权限,由后舱救援人员控制调整直升机位置,并实施救援,救援成功后,驾驶员收回后舱控制权限。本发明通过悬停时前后舱控制权限转换逻辑,在不降低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救援时直升机的灵活性,解决驾驶员和绞车操纵手之间的协同问题,缩短搜索救援时间且提高了救援成功率,首次应用与有人直升机上,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海上搜索救援体系。1974年,交通部等相关部委、海军和空军组建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40多年来,该中心先后在北海、东海、南海成立了救助队。可见直升机海上救援能力已逐步被重视。
搜救使直升机主要救援方法有3种:
1)自动搜索方式
2)绞车——救生员方式
3)机降方式
应用最多,成功率最高的救援方法为绞车——救生员方式:直升机飞到预定地点上空,绞车操纵手操纵绞车放下救生员,救生员到达遇险人员身旁后,利用救生吊具将其救到机上。本项专利则是针对绞车——救生员的救援方法,提出一种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逻辑,用于解决驾驶员和绞车操纵手之间的协同问题和缩短搜索救援时间以提高海上救援成功率。
目前现有直升机具有前后舱控制权限转换功能,但此类直升机均属于前后舱驾驶类直升机,即前后舱均为驾驶员,均需具有丰富的驾驶经验。
而救援型直升机多为左右舱驾驶类直升机,后舱配备一位绞车操纵手和一位救生员用于救援工作,但绞车操纵手的操纵权限有限,一般情况下仅操作绞车的收放,配合救生员进行救援工作,以口令的方式告知驾驶员对直升机进行前后左右的操纵,不直接操纵直升机。
由于海上环境复杂,不可控因素较多,使得直升机海上救援工作十分困难。传统的搜救型直升机,利用飞控系统的自动向下过渡和自动悬停等功能,实现救援任务。但在执行救援任务时,由于直升机位于搜救目标上方,驾驶员视线范围受到影响,且被援救目标会实时随洋流改变其位置,此时仅依靠绞车操纵手的描述,尚不能够及时准确的控制直升机到达合适的救援点,一旦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则会导致整个救援行动的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高一种救援协同性佳、救援成功率高的直升机悬停后舱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驾驶员控制直升机飞行到救援位置上方合适高度时,切换接通后舱控制权限,由后舱救援人员控制调整直升机位置,并实施救援,救援成功后,驾驶员收回后舱控制权限。
所述的用于搜救型直升机的悬停后舱控制方法,其过程如下:
步骤1:救援行动开始,发现救援目标,确定其位置;
步骤2:驾驶员接通飞控系统,向下过渡至被救援目标的上方;
步骤3:驾驶员操纵驾驶杆,大范围调整直升机位置;
步骤4:驾驶员开通后舱控制权限,使得后舱救援人员获得小范围调整直升机位置的权限,并使得直升机达到最佳救援位置;
步骤5:后舱救援人员实施救援,并根据救援需要微调直升机位置;
步骤6:救援成功后,驾驶员收回后舱控制权限;
步骤7:救援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21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