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柔耦合的空降载物联合缓冲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96492.8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6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刘鑫;李天睿;周振华;胡林;陈德;黄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D1/08 | 分类号: | B64D1/08;B64D1/14;F16F15/023;F16F15/067;F16F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114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耦合 空降 联合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柔耦合的空降载物联合缓冲装置,该装置由空降物资储存箱、内缓冲气囊、内球壳、外缓冲气囊和外球壳采用由内而外逐层包裹空降物资的方式进行布置;通过若干个缓冲弹簧钩连各对互相对应的连接环实现储存箱与内球壳的连接;内缓冲气囊布置在物资储存箱与内球壳之间的空隙中;外缓冲气囊布置在内球壳与外球壳之间的空隙中;内、外球壳均由两个半球状的半壳组成,并通过两个半球壳上的卡槽与卡键组成卡合结构进行装配;本发明通过这种逐层包裹的方式,能实现对空降物资的多级缓冲,而且球形的设计还能实现对物资全方位的缓冲保护,从而降低了空降装置对着陆落时的姿态要求,增强了适应恶劣天气和复杂着陆地形空降的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载物空降安全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刚柔耦合的空降载物联合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载物空降即向目的地空降所需的物资,在军事和抗震救灾等方面有重大的实用意义。由于空降物资在着陆瞬间将承受到地面巨大的冲击载荷,为了确保空降物资安全着陆以便地面接收人员对空降物资的后续使用,必须采用防护缓冲装置来减少冲击载荷对物资的损坏。
在实际的载物空降着陆过程中,现有载物空降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载物空降装置多采用大面积的降落伞将物资减速使其安全降落至地面。但这类空降装置总是存在空投物资直接触地或是大反弹甚至翻覆的问题,对设备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无法保证着陆地点的准确度,尤其无法适应恶劣天气及复杂着陆地形时的空降。
2.为克服空投设备直接触地的问题,少部分现有技术在空降装置上设计防翻装置以及在设备底部设置缓冲防护气囊,但设置在装置底部的缓冲防护气囊在触地时容易被地面尖锐物体刺破导致气囊泄气或气囊内部压力过大导致气囊爆破,这将对空投物资带来致命性的损坏。
3.现有的载物空降缓冲装置中,大部分采用气囊缓冲装置,且大部分为结构单一的单气室气囊缓冲装置,无其他形式的缓冲装置,导致有效缓冲行程及缓冲形式有限,因此不能对空降物资起到很好的缓冲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刚柔耦合的空降载物联合缓冲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刚柔耦合的空降载物联合缓冲装置,包括空降物资储存箱、内缓冲气囊、内球壳、外缓冲气囊和外球壳;所述空降物资储存箱、内缓冲气囊、内球壳、外缓冲气囊和外球壳采用由内而外逐层包裹空降物资的方式进行布置;所述空降物资储存箱的表面与内球壳的内表面都均匀布置有多个连接环;所述空降物资储存箱上布置的连接环与内球壳内表面布置的连接环一一对应;所述空降物资储存箱通过若干个缓冲弹簧钩连各对相互对应的连接环实现与内球壳的连接;
所述内缓冲气囊布置在空降物资储存箱与内球壳之间的空隙中;所述内球壳的外表面与外球壳的内表面均匀布置有多对一一对应的装配槽;所述每对相互对应的装配槽各安装一个折叠缓冲连接件,连接内球壳与外球壳;所述折叠缓冲连接件由两端的立体缓冲区与中间的多个折叠缓冲区组成;所述立体缓冲区为具有多边形截面的薄壁管件;所述折叠缓冲区通过折痕纹路并结合旋转折叠方式形成圆周排列的回转式折叠凹角;所述外缓冲气囊布置于内球壳与外球壳之间的空隙中;
所述内球壳由两个半球状的卡键内半球壳和卡槽内半球壳组成,通过内球壳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所述内球壳卡合结构由卡键内半球壳上的内球壳卡键与卡槽内半球壳上的内球壳卡槽组成;所述外球壳由两个半球状的卡键外半球壳和卡槽外半球壳组成,通过外球壳卡合结构装配在一起;所述外球壳卡和结构由卡键外半球壳上的外球壳卡键与卡槽外半球壳上的外球壳卡槽组成。
优选的,所述每对相互对应的连接环的中截面在同一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尾端设有弧状形的尾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64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