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健脾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74256.6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8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吴邦泰;许旭昀;陈秋铭;王叙煌;陈子睿;吴典伟;谢希;林玺;林俊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汕头市中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756 | 分类号: | A61K36/756;A61P1/00;A61P3/10;A61P3/04;A61P3/06;A61P19/06;A61P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503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药 组合 及其 应用 | ||
发明公开了一种健脾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按重量份数计算,配方由以下组分组成:葛根15‑25份、丹参12‑18份、白术25‑35份、太子参25‑35份、黄柏8‑12份。本发明是“从脾胃论治糖尿病”的组方,具有健脾通络,清热活血之功,用于脾虚郁热,脉络瘀滞所致的消渴、消瘅、消痞等,症见口干多饮、多尿、口苦、形体肥胖、胸闷呕恶、疲倦乏力、便溏、肢体麻痹等;有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早期、糖耐量异常、肥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见上述证候者服用后均有明显疗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组方领域,特别是一种健脾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2010年宁光教授团队在中国18岁以上的人群中调查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分别达到11.6%和50.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患病率骤升,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且发病情况有所变化,有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肥胖者占80%以上。
糖尿病,现代中医多归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病相关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有“消瘅”,“三消”,“膈消”“消中”等病名。《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消,尽也”,为“消瘦、消散、消耗”的意思。“渴,欲也”,为“口干欲饮”的意思。从字面上的概念看,此病名是对存在类似症状病人的归纳。古代医家论述消渴病的病机时形成了多种学说,历代医家对该病病机都有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包括阴虚燥热说、三消说、肝郁气滞说、瘀血致消说等病机认识。目前多认为,病变脏腑多责之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则重在“养阴清热”。
然而,现今临床发现不论是病因病机与发病,还是临床表现,乃至治疗方法,都与古代不同。申请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现代糖尿病人饮水连连却不解其渴,所饮之水不能化生津液而小便频频;消渴病人多食而易饥,且肌肤不荣,所食水谷不养四肢而形体消瘦;现代之消渴病人肥胖者居多,肥人多痰,痰湿素盛,湿盛伤脾,典型“阴虚燥热型消渴”的病人已经少见,养阴则助湿碍脾,清热则伤脾阳而痰湿更甚。所以,不管“阴虚”还是“燥热”,都只是消渴病的“标”,只看到消渴的症状,而忽视疾病的根本。
现代糖尿病病机已从“阴虚燥热”,演变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湿浊下注、相火郁闭”,脾胃元气不足,来自下焦之湿浊阴火乘机上乘,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施布障碍,不循常道而致“消渴”,应以“补脾胃、升清阳、泻湿浊、降阴火”治之。而关于治疗糖尿病早期的中成药,多着重于益气养阴,清热生津,如渴乐宁胶囊、消渴康颗粒、降糖舒胶囊、降糖宁胶囊、十味玉泉胶囊等,暂无与本发明健脾通络,清热活血功效相近的相关研究,市场上也暂无此类品种供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汕头市中医医院,未经汕头市中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42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裙板
- 下一篇:一种活饵饲料投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