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脂酰氨基酸盐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1007.6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8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2 |
发明(设计)人: | 梁金胜;李友勇;李学勇;李承勇;李茂生;杨锦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宏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31/02 | 分类号: | C07C231/02;C07C233/47;C07C233/49;C07C231/12;C07C303/32;C07C309/15;C07B43/06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向薇 |
地址: | 510405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脂 氨基酸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脂酰氨基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甘油和碱催化剂混合,反应,制备混合物A;向该混合物A中加入单月桂酸酯、油脂和氨基酸盐,升温至90℃~138℃进行氨酯交换反应。甘油可以发挥分散剂的作用,改善反应过程中搅拌不均匀,搅拌困难的问题;还可以与碱催化剂反应,分子间脱水,其生成物可促进后续氨酯交换反应的进行。而单月桂酸酯除了和油脂、氨基酸盐一起进行氨酯反应,还可发挥渗透促进剂的作用,降低油脂和氨基酸盐进行氨酯交换的难度,加快反应进程,提升转化率;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使非均相体系转化为均相体系,改善反应过程中搅拌不均匀,搅拌困难的问题,在反应后期体系慢慢变为膏状,便于判断反应终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活性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油脂酰氨基酸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合成脂肪酰基氨基酸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酰氯法、脂肪酸酐法、脂肪氰水解法,酶法等,但是工业化应用主要是酰氯法,其他由于收率较低,工艺比较复杂因素导致工业化应用受阻。酰氯法也就是Schotten-Baumann法,即在有机溶剂/水混合相中以脂肪酰氯与氨基酸盐溶液在碱性催化剂和缚酸剂的作用下发生缩合反应。该法生产工艺要求相对简单,原料来源也比较稳定,但是依旧存在诸多不利,例如:从脂肪酸合成脂肪酰氯再到酰化的过程对环境不友好;溶剂相中水的参与导致产物中脂肪酸钠含量增加;溶剂采用丙酮或四氢呋喃可获得转化率比较高的产品,但是有机溶剂又会对环境生产污染;产物中含有等摩尔量的氯化钠副产物,以及后处理需要采用酸化方法和脱除低沸点有机溶剂,因而会产生工业“三废”等。
近几年国内外有些科学家尝试采用非酰氯法合成脂肪酰氨基酸盐,如采用脂肪酸甲酯、脂肪酸甘油酯、以及三脂肪酸甘油酯、天然油脂等在碱金属氧化物及其醇盐催化下直接得到脂肪酰氨基酸盐。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脂肪酸甲酯和氨基酸钠在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产N-脂肪酰氨基酸钠的技术方案,但是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没有加入溶剂导致中后期体系粘度非常大,需要比较高的温度才能维持体系流动性,导致所得产品的色泽较差。
或者是利用脂肪酸甲酯和氨基酸钠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产N-脂肪酰氨基酸钠,用氧化钾和氧化镁作为催化剂,该类催化剂在低温下催化脂肪酸甲酯和氨基酸钠反应时活性不高,收率较低。
或者是利用脂肪酸酯和氨基酸化合物在多元醇中合成N-脂肪酰氨基酸盐,其中包括脂肪酸单酯或甘油酸酯,在甘油和催化剂氧化钙和缓冲盐,体系在反应后期粘度变大,产物的硬化温度较高,反应不均匀,得到的产品其色泽也较差。
或者是利用各种油脂和氨基酸盐,在碱性金属氧化物和4A沸石为载体组成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其中温度要求比较高160度,搅拌后期极为困难,得到的产品色泽较高,而且副产物比较多。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体系流动性好,副产物较少,产品色泽适合,易实现放大化生产的油脂酰氨基酸盐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脂酰氨基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甘油和碱催化剂混合,反应,制备混合物A;
向所述混合物A中加入单月桂酸酯、油脂和氨基酸盐,升温至90℃~138℃进行氨酯交换反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制备混合物A的步骤中还包括除水的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水的方式为:通入惰性气体以及控制温度为50℃~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氨酯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00℃~130℃,时间为3h~10h。
在其中一个较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氨酯交换反应的温度为105℃~110℃,所述反应的时间为6h~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宏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宏度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1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