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2048901.9 | 申请日: | 2019-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15899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许述财;李少鹏;黄彬兵;朱志成;张洋洋;金哲奎;王维超;马国英;蒋俊;刘云松;吴孟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6F30/23;G06F3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截面 冲击 薄壁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包括中间管、间隔套设于中间管外周的外管、连接于中间管内部的多边形的内管、以及连接中间管和外管之间的若干均布的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的两侧弧形边分别与外管和中间管相切贴合设置。本实用新型避免整体结构的破坏,实现较优的吸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仿真检测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
背景技术
在汽车碰撞过程中,为了保护整体结构,通常采用效果较好的吸能管,薄壁吸能管需要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撞击载荷,依靠自身的溃缩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现有薄壁管元件自身受到撞击形变较大,吸能效果受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从而避免整体结构的破坏,实现较优的吸能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包括中间管、间隔套设于中间管外周的外管、连接于中间管内部的多边形的内管、以及连接中间管和外管之间的若干均布的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的两侧弧形边分别与外管和中间管相切贴合设置,中间管、外管、内管和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均为薄壁管结构。具体的,多边形的所述内管为六边形结构,内管的各个相邻边角位置与中间管连接。
具体的,相邻所述边角位置连接至内管的距离相等。
具体的,所述内管的中心点与中间管的中心点与外管的中心点相互重合。
具体的,所述外管的直径为380mm。
具体的,所述中间管的直径为203mm。
具体的,所述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的管壁厚为4mm。
具体的,所述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的数量为5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吸能管结构提高了吸能管吸收能量的能力,且碰撞角度在一定范围内越大,中间管靠近外管有利于提高薄壁管抗弯变形能力,其耐撞性越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中间管、2外管、3内管、4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组合截面冲击吸能薄壁管,包括中间管1、间隔套设于中间管1外周的外管2、连接于中间管1内部的多边形的内管3、以及连接中间管1和外管2之间的若干均布的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4;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4的两侧弧形边分别与外管2和中间管1相切贴合设置,中间管1、外管2、内管3和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4均为薄壁管结构。
本实施例中多边形的内管3为六边形结构,内管3的各个相邻边角位置与中间管1连接,相邻边角位置连接至内管3的距离相等。
内管3的中心点与中间管1的中心点与外管2的中心点相互重合。外管2的直径为380mm,中间管1的直径为203mm,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4的管壁厚为4mm。
本实施例中斐波那契螺旋线结构4的数量为5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苏州清泰汽车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048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拖把
- 下一篇:一种塑料车间的粉尘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