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117963.2 | 申请日: | 2019-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3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蒋俊星;王凯旭;陈海涛;谈鹏;黄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睿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B62D25/00;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撞 支撑 防撞机构 减震 减震弹簧 连接固定 汽车车架 防侧撞 防撞柱 吸能板 上块 吸能 下梁 汽车车体结构 半环形结构 汽车侧壁 汽车侧面 汽车底梁 生存空间 外力作用 减震件 减震块 连接板 汽车顶 外梁板 车内 蝶形 内梁 外板 变形 分担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由高强度防撞柱、防撞上块和防撞下梁组成第一防撞机构,第一防撞机构呈半环形结构,与汽车底梁和支撑B柱连接固定,汽车侧面受到撞击时,防撞柱受外力作用,防撞下梁和防撞上块对外力进行分担,保持汽车车体结构的完整性,支撑外板与支撑B柱相接触,通过第一减震弹簧和蝶形减震件可以吸能减震,通过防撞外梁板、连接板、防撞内梁板、连接块和M形吸能板构成第二防撞机构,与汽车顶梁、支撑A柱、支撑B柱和支撑C柱连接固定,通过M形吸能板、第二减震弹簧和泡沫减震块进行吸能减震,防止汽车侧壁顶部变形,保证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
背景技术
汽车的安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中避免事故,保障行人和乘员安全的性能,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汽车本身的安全性能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汽车安全性能好,往往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伤亡的程度。然而现有汽车车身的防碰撞机构主要集中在车身前后两侧,对侧面车身防碰撞能力的重视程度有限,若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易造成车身变形,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侧撞汽车车架,包括汽车车架主体,所述汽车车架主体包括汽车底梁和汽车顶梁,所述汽车底梁和所述汽车顶梁之间自前向后依次安装有支撑A柱、支撑B柱和支撑C柱,所述支撑B柱上安装有第一防撞机构,所述汽车顶梁上且位于所述支撑A柱和支撑C柱之间安装有第二防撞机构;
所述第一防撞机构包括前后两侧所述防撞柱,前后两侧所述防撞柱的上端面均一体成型连接有防撞上块,前后两侧所述防撞柱的下端面之间一体成型连接有防撞下梁,所述防撞上块上焊接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汽车顶梁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固定,所述防撞下梁的侧壁左右两端均焊接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撑B柱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固定,所述防撞柱的外侧壁中部固定连接有蝶形减震件的一端,所述蝶形减震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外板,所述防撞柱的外侧壁上下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震弹簧的一端,上下两侧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均与所述支撑外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防撞机构包括防撞外梁板,所述防撞外梁板的外侧壁上下两端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板,上下两侧所述连接板的内侧壁与防撞内梁板固定连接,所述防撞外梁板和所述防撞内梁板之间通过连接块固定连接有M形吸能板,所述防撞外梁板的外侧壁且位于上下两侧所述连接板之间均匀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震弹簧的一端,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另一端均连接有泡沫减震块,上下两侧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对称贯穿有螺孔,所述螺孔内螺纹安装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同时螺纹连接所述汽车顶梁,所述防撞内梁板的外侧壁且靠近所述支撑B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固定螺栓与所述支撑B柱连接固定,所述防撞内梁板的外侧壁且靠近所述支撑A柱和所述支撑C柱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件,左右两侧所述第四连接件分别通过固定螺栓与同侧所述支撑A柱和所述支撑C柱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均为凹形连接件,所述凹形连接件的侧壁两端一体成型连接有脚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撞机构的个数为四个,所述第二防撞机构为弧形结构,所述防撞外梁板的长度小于所述防撞内梁板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撞机构和所述第二防撞机构表面均经过抛光处理,所述防撞内梁板呈匚形结构,所述防撞内梁板的内侧壁对称设有加固件。
优选的,所述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均为工形连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睿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睿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1179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行走式电动越野叉车
- 下一篇:一种隧道内双向自卸式运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