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0641801.X | 申请日: | 2018-05-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8439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康越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越燕 |
主分类号: | B60L7/10 | 分类号: | B60L7/1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陈思聪 |
地址: | 362100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制动 转动 能量回收装置 传送带 左传送带 转换器 本实用新型 制动能量 定位柱 固定柱 右转盘 左转盘 制动能量回收 机械能转化 能量转换器 气体处理器 带动转轴 汽车车轮 汽车移动 热能转化 顶盖 传动杆 磁感线 固定板 接线口 排气管 支撑板 电箱 滑行 绕线 转轴 制动 切割 车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结构包括接线口、顶盖、电箱、排气管、气体处理器、右传送带、左传送带、能量转换器、传动杆、定位柱、固定板、制动能量转换器、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将定位柱安装在汽车车轮旁,启动制动时制动能量转换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汽车制动后滑行时,车轮带动右传送带和左传送带转动,右传送带和左传送带和带动右转盘和左转盘转动,右转盘和左转盘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固定柱转动,固定柱带动N极磁铁和S极磁铁转动,N极磁铁和S极磁铁切割磁感线使绕线产生电流,汽车移动时制动能量回收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较好,减少能量的流逝。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属于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汽车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上花费着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已经成为本领域内研究开发的热点。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110105133.1的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控制器、发电机和设置在汽车驱动轴上的球笼,发电机的主轴上设有一小齿轮,球笼上设有与上述小齿轮相配合的齿圈,所述的能量回收装置还包括有可控制小齿轮和齿圈啮合和分离的拨叉机构,但是该现有技术汽车制动后有一段缓冲的移动,汽车移动时制动能量回收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较差,导致能量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汽车制动后有一段缓冲的移动,汽车移动时制动能量回收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较差,导致能量的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其结构包括接线口、顶盖、电箱、排气管、气体处理器、右传送带、左传送带、能量转换器、传动杆、定位柱、固定板、制动能量转换器、支撑板,所述接线口嵌入安装于顶盖的上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顶盖的内表面安装于电箱的外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电箱的下表面与支撑板的上表面相焊接,所述排气管嵌入安装于气体处理器的外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右传送带的内表面与能量转换器的外表面相贴合,所述左传送带的内表面与能量转换器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能量转换器的右表面与固定板的左表面相焊接,所述固定板的左表面与制动能量转换器的右表面相连接,所述能量转换器包括左转盘、右转盘、外壳、绕线、外保护框、内保护框、N极磁铁、固定柱、转轴、轴承、S极磁铁,所述左转盘的内表面安装于转轴的外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右转盘的内表面与转轴的外表面相焊接,所述轴承的外表面安装于外壳的内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绕线的外表面与外保护框的内表面相贴合,所述外保护框与内保护框位于同一轴心,所述N极磁铁的上表面与固定柱的外表面相连接,所述N极磁铁与S极磁铁相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杆嵌入安装于固定板的右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右表面共设有四个定位柱并且采用垂直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右传送带的内表面安装于右转盘的外表面并且采用间隙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为直径1CM、高4CM的圆柱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柱采用钢铁材质,硬度较高,不易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绕线采用铜材质,电阻较小,减小电损耗。
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制动能量回收装置,将定位柱安装在汽车车轮旁,启动制动时制动能量转换器将热能转化为电能,汽车制动后滑行时,车轮带动右传送带和左传送带转动,右传送带和左传送带和带动右转盘和左转盘转动,右转盘和左转盘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固定柱转动,固定柱带动N极磁铁和S极磁铁转动,N极磁铁和S极磁铁切割磁感线使绕线产生电流,汽车移动时制动能量回收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功能较好,减少能量的流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越燕,未经康越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6418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低电量自动提醒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切换组件及其电动汽车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