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其生产的模制品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633323.9 | 申请日: | 2018-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84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宇镇;金善英;禹殷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天尖端材料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1/04;C08L25/12;C08L67/02;C08K5/523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周丹;王珍仙 |
| 地址: | 韩国全***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树脂 组合 生产 制品 | ||
本文公开了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其生产的模制品。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括:100重量份的聚碳酸酯树脂;1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核壳型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5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芳族乙烯基共聚物树脂;和5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磷阻燃剂,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包括重均分子量为10,000g/mol至30,000g/mol的第一聚碳酸酯树脂和重均分子量为35,000g/mol至60,000g/mol的第二聚碳酸酯树脂,并且核壳型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通过将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接枝至橡胶聚合物而获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耐化学性、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热性和流动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其形成的模制品。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在耐化学性、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热性和流动性方面具有良好特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在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热性和加工性能方面,聚碳酸酯树脂和芳族乙烯基共聚物树脂的掺混物具有良好的特性,并且因此用于制造产生大量热的大的注塑产品,比如计算机外壳和办公室装置。
然而,因为聚碳酸酯树脂可能被分解并且机械特性和阻燃性劣化,或在富含碱或金属离子的条件或高湿度条件下被损坏,所以在各种应用中使用这种聚碳酸酯树脂存在限制。另外,尽管磷阻燃剂用于为树脂组合物赋予阻燃性,但是由于聚碳酸酯树脂的分解特性,仍存在树脂组合物的耐化学性和机械特性下降的担忧。此外,尽管已经提出了使用聚酯树脂来改善树脂组合物的耐化学性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不适于防止树脂组合物的阻燃性和机械特性的劣化。
所以,需要在耐化学性、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热性和流动性方面具有良好特性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公开在韩国专利公开号10-2010-0077648等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由其形成的模制品,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耐化学性、抗冲击性、阻燃性、耐热性和流动性方面具有良好的特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包括:100重量份的聚碳酸酯树脂;1重量份至30重量份的核壳型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5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芳族乙烯基共聚物树脂;和5重量份至50重量份的磷阻燃剂,其中聚碳酸酯树脂包括重均分子量为10,000g/mol至30,000g/mol的第一聚碳酸酯树脂和重均分子量为35,000g/mol至60,000g/mol的第二聚碳酸酯树脂,并且核壳型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通过将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接枝至橡胶聚合物而获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聚碳酸酯树脂可包括10wt%至90wt%的第一聚碳酸酯树脂和10wt%至90wt%的第二聚碳酸酯树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核壳型橡胶改性的乙烯基接枝共聚物可通过将包括烷基(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和芳族乙烯基单体的单体混合物接枝至橡胶聚合物而获得。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芳族乙烯基共聚物树脂可为包括芳族乙烯基单体和乙烯基氰化物单体的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芳族乙烯基共聚物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可为10,000g/mol至300,000g/mol。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磷阻燃剂可包括下述的至少一种:磷酸盐化合物、膦酸酯化合物、次膦酸盐化合物、氧化膦化合物和磷腈化合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进一步包括聚酯树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具有根据ASTM D256在1/8厚的样品上测量的10kgf·cm/cm至70kgf·cm/cm的悬臂梁(Izod)缺口冲击强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可具有通过UL-94竖直燃烧测试在1.5mm厚的样品上测量的5VB的阻燃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天尖端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乐天尖端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33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