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25667.8 | 申请日: | 2018-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6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华;李全杰;刘向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智盛锐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12 | 分类号: | H01L33/12;H01L33/1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毋雪 |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半导体 发光 器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包括:衬底层;缓冲层,位于衬底层上,缓冲层包括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三缓冲层;低温氮化镓层,位于缓冲层上;N型半导体层,位于低温氮化镓层上;N型掺杂层,位于N型半导体层上;量子阱发光层,位于N型掺杂层上;电子阻挡层,位于量子阱发光层上,电子阻挡层包括依次层叠于量子阱发光层上的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二电子阻挡层和第三电子阻挡层;P型掺杂层,位于电子阻挡层上;P型半导体层,位于P型掺杂层上。本发明通过在衬底层上生长三层缓冲层能够最大限度的阻挡缺陷,从而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质量。并且能够有效阻止多于的电子从量子阱发光层跃迁至P型半导体层,改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相较于冷阴极管等传统光源而言,由于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封装组件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高亮度、高度色彩表现、反应速度快(可高频操作)、环保(耐震、耐冲击不易破、可回收)和易开发成轻薄短小的产品等优点,因此使得LED光源占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目前,发光二极管一般包括衬底层、缓冲层、N型半导体层、多量子阱发光层、P型半导体层。其中,N型半导体层用于提供电子;P型半导体层用于提供空穴,当有电流通过时,N型半导体层提供的电子和P型半导体层提供的空穴进入多量子阱发光层复合发光。
但是,目前发光二极管中的缓冲层不能有效的对缺陷起到有效的阻挡作用,使得缺陷会延伸到N型半导体层、多量子阱发光层和P型半导体层,严重影响发光二极管的发光质量;并且由于电子的移动能力远远高于空穴,因此N型半导体层产生的电子可以快速进入量子阱发光层,多于的电子将从量子阱发光层跃迁至P型半导体层,从而使得电子与空穴发生非辐射复合,影响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和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
具体地,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半导体发光器件,包括:
衬底层;
缓冲层,位于所述衬底层上,其中,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缓冲层、第二缓冲层和第三缓冲层,所述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和所述第三缓冲层依次层叠于所述衬底层上;
低温氮化镓层,位于所述缓冲层上;
N型半导体层,位于所述低温氮化镓层上;
N型掺杂层,位于所述N型半导体层上;
量子阱发光层,位于所述N型掺杂层上;
电子阻挡层,位于所述量子阱发光层上,所述电子阻挡层包括依次层叠于量子阱发光层上的第一电子阻挡层、第二电子阻挡层和第三电子阻挡层;
P型掺杂层,位于所述电子阻挡层上;
P型半导体层,位于所述P型掺杂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层和所述第三缓冲层均为GaN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为AlN缓冲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厚度,所述第二缓冲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缓冲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的材料为Alx1InyGa1-x1-yN,所述第二电子阻挡层的材料为Alx2Ga1-x2N,所述第三电子阻挡层的材料为Alx3In1-x3P,其中,0x1≤0.4,0y≤0.2,0x20.7,0x30.5。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阻挡层的厚度为100-2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智盛锐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智盛锐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56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