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的荧光检测探针、试剂盒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3151.7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97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赵美萍;王嘉禹;卢鹏;李梦圆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51 | 分类号: | C12Q1/6851;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0 | 代理人: | 李稚婷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碱基 核酸 内切酶 荧光 检测 探针 试剂盒 应用 | ||
1.一种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探针,为两边3’末端突出的DNA/RNA杂合探针,其中DNA链的3’末端突出至少6个碱基,RNA链的3’末端突出至少2个碱基;DNA链上带有一脱碱基位点,该脱碱基位点的5’侧为G碱基,3’侧连续存在两个错配碱基;该脱碱基位点及其3’侧的两个错配碱基与RNA链不能互补配对,形成一悬出区,在所述悬出区两侧的DNA/RNA互补碱基对分别至少为连续7对;在悬出区两侧的DNA链上分别标记有荧光基团和猝灭基团,荧光基团和猝灭基团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个碱基,且荧光基团和猝灭基团各自距离所述悬出区至少4个碱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的DNA链的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RNA链的序列如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其中,荧光基团标记在位于SEQ ID No:1第1位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上,猝灭基团标记在位于SEQ ID No:1第14位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残基上;所述荧光基团和相应的猝灭基团选自下列组合中的一种:FAM和BHQ1/DABCYL/TAMRA,TET和BHQ1/DABCYL,HEX和BHQ1/BHQ2/DABCYL,TAMRA和BHQ2,ROX和BHQ2,Texas Red和BHQ2,Cy5和BHQ2/BHQ3。
3.一种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的荧光检测试剂盒,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探针和试剂A,所述试剂A是荧光分析所用的反应缓冲液,含有40-60mM KAc、15-25mM Tris-Ac、8-12mM Mg(Ac)2,以及巯基类还原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H7.6-8.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巯基类还原剂选自下列还原剂中的一种或多种:β-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二硫赤藓糖醇和三-(2-甲酰乙基)膦盐酸盐;所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是Triton X-100或Tween-20。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A含有40-60mM KAc、15-25mM Tris-Ac、8-12mM Mg(Ac)2、0.5-1.5mM DTT或2-5%BME、0.02%-0.1%Triton X-100或Tween-20、2-8μg/mL生物素抗体,pH7.6-8.2。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荧光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检测试剂盒还包括试剂B和APE1标准品,所述试剂B为0.02%-0.1%(v/v)Triton X-100溶液。
7.一种检测样品中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浓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反应缓冲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探针,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标准溶液,立即进行实时荧光检测,根据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到荧光上升速率,即为不同浓度下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对探针的水解效率,得到不同浓度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对应荧光上升速率的工作曲线;
2)在反应缓冲液中同样加入一定量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探针,并加入待测样品,立即进行实时荧光检测,根据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到荧光上升速率,与步骤1)测定的工作曲线相比较,得到样品中脱碱基核酸内切酶1的浓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2)中所述反应缓冲液含有40-60mM KAc、15-25mM Tris-Ac、8-12mM Mg(Ac)2,以及巯基类还原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H7.6-8.2。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2)的检测温度为37℃,所述反应缓冲液含有40-60mM KAc、15-25mM Tris-Ac、8-12mM Mg(Ac)2、0.5-1.5mM DTT或2-5%BME、0.02%-0.1%Triton X-100或Tween-20、2-8μg/mL生物素抗体,pH7.6-8.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集萃分子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315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