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54986.2 | 申请日: | 201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48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彬;韩瑞雪;高志宇;缪子超;刁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B25J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雨晴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穿戴 显示控制模块 指纹处理器 机器人 身份识别模块 数据存储模块 用户交互系统 个性化参数 指纹传感器 用户标示 装订 记录 用户个性化信息 用户指纹信息 指令 技术特点 匹配结果 信息发送 信息输出 用户删除 多用户 录入 输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其技术特点在于: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控制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包括指纹处理器和指纹传感器;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指纹处理器相连接,用于输出用户录入指令或用户删除指令;该指纹处理器与指纹传感器相连接,由指纹处理器将对用户指纹信息的将匹配结果信息发送至显示控制模块记录;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相连接,用于将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输出至可穿戴助力机器人;该可穿戴助力机器人与数据存储模块相连接,用于完成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的记录和装订。本发明通过记录和装订用户个性化信息,实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多用户无差别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涉及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尤其是一种基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
背景技术
可穿戴助力机器人是一种新兴复杂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以实现助力、提高人类单体负载能力为目的,例如应用于战场救援、物资搬运,可大大提高救援和搬运的效率,同时降低人类单体的疲劳感。
现有的可穿戴助力机器人在面向应用方面还需要解决如下存在的缺陷:
1、现有的实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往往由单用户试验或使用,考虑到成本问题,将来可穿戴助力机器人一定是面向多用户应用的。因此必须考虑用户差异性,除去机械结构需要保证可调节性设计以外,还应该考虑基于用户的身高、体重、足长、腿围以及步态习惯等特征提取相关的个性化参数并且基于用户标示构建记录这些参数的数据库。如果不充分考虑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不同用户的穿戴体验会参差不齐,不但达不到助力效果甚至会增加用户的疲惫感。
2、现有的实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未解决诸如电池电量监测、剩余路程估计、传感器以及驱动器的状态监测的技术问题,造成用户无法获取可穿戴机器人的工作状态。例如在无法获致剩余电量的情况下,会造成机器人在使用中途待机停止助力,可能造成用户困惑,处理不当时甚至导致用户承载而使其受到伤害。因此要保障可穿戴助力机器人安全和高效运行,在现有技术层面需解决电池电量状态、驱动传感器状态等人机交互问题。
3、现有的实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未考虑面向用户群的管理,未授权的用户擅自使用可穿戴助力机器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导致无法充分保证用户以及环境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设计合理、安全高效且能够实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多用户无差别使用的基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现实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用户交互系统,包括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控制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所述身份识别模块包括指纹处理器和指纹传感器;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指纹处理器相连接,用于输出用户录入指令或用户删除指令;该指纹处理器与指纹传感器相连接,该指纹传感器采集用户的指纹信息后,由指纹处理器对输入的用户指纹信息进行匹配判别并将匹配结果信息发送至显示控制模块记录;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相连接,用于将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输出至可穿戴助力机器人;该可穿戴助力机器人与数据存储模块相连接,用于完成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的记录和装订;所述显示控制模块与数据存储模块相连接,用于上电初始化阶段时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显示。
而且,所述数据存储模块包括数据处理器和存储卡,所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输出端通过数据处理器和存储卡相连接,该可穿戴助力机器人响应显示控制模块的记录命令,将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输出至数据处理器后存储至存储卡;所述可穿戴助力机器人的输入端通过数据处理器和存储卡相连接,该穿戴助力机器人响应显示控制模块的装订命令,从存储卡中获取相应的用户标示的个性化参数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549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取针器
- 下一篇:基于机器人视觉识别的镶件抓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