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29497.4 | 申请日: | 201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5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孙棣华;赵敏;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0 | 分类号: | G08G1/00;B60W30/16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武君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行驶数据 前车 安全距离 可变 协同 车车 时距 加速度值变化 通信 车辆动力学模型 行车安全性 模型计算 模型建立 行驶信息 传输 油门 制动 采集 行驶 车间 决策 | ||
1.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集本车行驶数据和前车行驶数据;
S2.基于本车行驶数据和前车行驶数据,建立可变时距安全距离模型;
S3.基于前车行驶数据、本车行驶数据和可变时距安全距离模型,建立车辆协同跟随模型;
S4.根据车辆协同跟随模型计算出本车的理想加速度并传输给执行机构,使车辆的实际加速度跟随理想加速度值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本车行驶数据包括车辆的位移xi、速度vi和加速度a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中,所述前车行驶数据包括车位移xi-1、速度vi-1和加速度ai-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可变时距安全距离模型为:
式中,T为设定的一个固定值,Δv为前后两车的相对速度,Δv=vi-1-vi,vi-1为前车速度,vi为本车速度,ai-1为前车的加速度,α、β为正的常数,tmin为设定的车间时距的最小值,tmax为设定的车间时距的最大值,h为车间时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3中,所述车辆协同跟随模型为:
其中,ai(t)是通过车辆协同跟随方法计算的本车理想加速度,λ是滑模控制器参数,为为前后车的相对速度,sreal(t)为本车与前车的实际车间距;dsafe(t)为理想安全距离。该模型表示本车的理想加速度和前后两车的车间距、前后两车的速度及前车的加速度有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协同跟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协同跟随模型的计算方法为:
计算本车与前车的理想车间距dsafe,
dsafe(t)=hvi(t)+d
计算本车与前车的实际车间距sreal:
sreal(t)=xi-1(t)-xi(t)-l
其中,l是车身长度;
计算实际车间距与理想车间距的差值:
εi(t)=sreal-dsafe=sreal(t)-hvi(t)-d
εi(t)为车间距偏差;
根据滑模控制理论,选取滑模切换函数:
根据滑模控制理论,选取等速趋近率,建立滑模控制方程:
λ是滑模控制器参数,满足时,滑模切换函数Y→0,也即是
将滑模切换函数带入滑模控制方程中,
则本车理想加速度为:
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2949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