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422110.5 | 申请日: | 201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53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蔡晴;黄子容;贾晓龙;景伟;陈国强;王林;杨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航空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7/16 | 分类号: | A61L27/16;A61L27/08;A61L27/50;A61L27/58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荧光 特性 通道 导电 神经 修复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及其制备方法,该导管具有沿轴向取向的平行多通道结构,由沿导管轴向取向的平行排布导电纳米纤维排列构成,平行排布纳米纤维是含具有荧光特性碳纳米管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纳米纤维。本发明所制备的导管,具有光致荧光特性和导电性,可在体内成像,可用于神经再生修复。该导管的平行多通道结构提供了一定的力学强度,取向的导电纤维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荧光碳纳米管为其在再生神经中的存在状态和去向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表征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神经修复用导管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性、物理性、缺血性以及代谢性原因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十分常见。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引起其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何促进损伤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重建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黄金标准是自体神经移植,但是这种做法存在供体不足、并发症、需要多次手术和要进行免疫抑制等弊端。神经组织工程的发展,即利用神经导管进行神经再生的修复策略,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为促进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导电性生物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研究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其生理基础来自于神经组织的电生理特性。神经细胞在体内进行信息传递时主要依靠突触产生的动作电位,通常细胞膜具有负的膜电位,外界电刺激会影响细胞的膜电位,从而引起细胞内部化学信息的变化以及信号传导通路的变化。因此,从仿生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出发,具有导电性的生物材料已被证实可显著促进神经来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有效促进断损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目前,用于神经组织工程研究的导电性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如聚吡咯、聚苯胺、聚噻吩类等,以及导电性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其中,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出色的机械性能、高长径比和良好的导电性能,将其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已经成为神经组织工程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专利CN102671235A公开了一种高取向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将碳纳米管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共混后静电纺丝制成神经导管。但是,碳纳米管在体内是不可降解的,在神经的再生修复过程中,当生物可降解材料随着时间不断降解,碳纳米管仍然会形成不可降解的碎片,它们在再生神经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在体内的去向问题,就成为大家极其关注的问题。建立对碳纳米管在体内随神经再生的原位动态示踪技术,是研究导电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复合碳纳米管神经导管能否体内应用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关于碳纳米管在组织修复中原位示踪的报道十分有限,因此,具有体内成像特性的神经导管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通过在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中复合具有荧光特性的碳纳米管,实现导管材料在体内的显影示踪,同时对缺损神经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有显著促进效果,该导管可用于探究随着神经再生,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被吸收,碳纳米管在再生神经中的存在状态。
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管具有沿轴向取向的平行多通道结构,由沿导管轴向取向的平行排布导电纳米纤维排列构成,平行排布纳米纤维是含具有荧光特性碳纳米管的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纳米纤维。
一种具有荧光特性的多通道导电神经修复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航空总医院,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航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221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