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66512.8 | 申请日: | 201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84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乐孜纯;董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223 | 分类号: | G01N23/223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强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组合 射线 毛细管 荧光 分析 方法 | ||
一种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先利用可见光激光器进行系统光轴校准,校准完成后将发出不可见的X射线辐射的X射线光管移入系统光轴;2)利用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形成荧光探测微束;3)X射线光照射在所述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上,位于不同位置的每一个X射线毛细管透镜分别对入射其的那部分X射线光聚焦,多个焦斑的叠加最终形成X射线探测微束,并照射到样品台上的被检样品;4)所述X射线探测器贴近样品台上的被测样品放置,收集X射线探测微束照射被测样品所产生的二次荧光,并送入信息采集分析模块进行荧光分析。本发明同时具备高微区分辨率和高探测灵敏度,并可进行现场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X射线探测和成像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X射线荧光(XRF,X-Ray Fluorescence)分析系统能在常压下对各种形态(固态/液态/粉末等)样品进行简单快速、高分辨率和无损的元素定量测量分析。近年来众多行业对XRF的微区分析能力和检测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微区分辨率达到微米、甚至亚微米量级),因此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和系统(micro-XRF)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要想获得更高的微区分辨率,通常需要在荧光分析系统中配备X射线聚焦器件。已有人提出基于X射线毛细管器件的荧光光谱仪(专利号:201010180956.6),因为使用了X射线毛细管器件进行聚焦,微区分辨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X射线毛细管器件对X射线辐射的吸收,使得探测计数率大幅度降低,并进而影响了X射线荧光分析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另有人提出一种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专利号:201010004423.2),用X射线发生装置产生的一次X射线去照射二次靶材,提高了检测灵敏度,但是仪器结构和控制装置复杂,微区分辨率不高。如何同时获得高微区分辨率和高检测灵敏度,是当前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和系统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此外,以X射线光管作为X射线辐射源,主要考虑的是分析系统/仪器的小型化,因此在解决上述核心技术问题时,也需要兼顾系统的轻便和易用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X射线荧光分析系统的微区分辨率和探测灵敏度不够高的缺陷,以及结构复杂、尺寸庞大、无法同时实现便携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具备高微区分辨率和高探测灵敏度,并可进行现场分析的小型化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的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实现所述方法的系统包括X射线光管、可见光激光器、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样品台和X射线探测器及其信息采集分析模块,所述X射线光管或可见光激光器均和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样品台的被测样品位于同一光轴上,所述X射线探测器贴近被测样品放置;所述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因X射线辐射不可见,先利用可见光激光器进行系统光轴校准,所述可见光激光器用于校准,校准完成后,将发出不可见的X射线辐射的X射线光管移入系统光轴,同时可见光激光器移出系统光轴;
2)利用基于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形成荧光探测微束,所述X射线探测器与信息采集分析模块相连;所述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包括2个以上X射线毛细管透镜和组合X射线毛细管机械紧固件,所述X射线毛细管透镜是一种基于反射效应的X射线聚光器件,能够对多波长X射线辐射进行二维聚焦,形成点状聚焦焦斑;所述X射线毛细管透镜入射端尺寸大于出射端尺寸,其出射端到焦斑的尺寸称为X射线毛细管透镜的后焦距;所述组合X射线毛细管机械紧固件起固定X射线毛细管透镜的作用,依据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的组合布局,在其内部安置并固定2个以上X射线毛细管透镜;
3)X射线光照射在所述组合X射线毛细管器件上,位于不同位置的每一个X射线毛细管透镜分别对入射其的那部分X射线光聚焦,多个焦斑的叠加最终形成X射线探测微束,并照射到样品台上的被检样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665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