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79345.6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1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熊会元;陈冰锋;洪佳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B60T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梁顺宜;郝传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耦 助力制动装置 输入模块 制动力 壳体 能量利用效率 制动力检测 车辆状态 控制模块 输出模块 协调控制 液压制动 有效实现 再生制动 制动模式 制动性能 制动需求 耦合模块 传动 电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解耦电助力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上的制动力输入模块、制动力检测模块、传动耦合模块、助力输入模块、制动力输出模块和控制模块;本发明能根据车辆状态和驾驶员制动需求选择对应的制动模式,有效实现电机再生制动和液压制动协调控制,最大限度发挥系统的制动性能,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解耦电助力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制动系统是核心安全系统,传统汽车为真空助力液压制动系统,发动机提供真空负压源;电动汽车没有真空源,目前常用的电动真空助力系统方法,用电动真空泵提供负压,这种方法存在真空泵需要一直工作,连续制动效果差,系统噪音大且可靠性差等缺点;同时,电动汽车采用电机驱动,同时在减速或制动的条件下电机可作为发动机实现能量回馈,而目前的制动系统,线控制动系统可实现电机制动和驾驶员踏板机械制动解耦,但存在一旦线控系统出现故障就难以实现制动,可靠性不高,其他类型的制动则机械与电制动耦合,不能发挥系统的最优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有效实现电动助力和传统制动的并联作用,最大发挥系统的制动效果,提升能量利用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电助力制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上的制动力输入模块、制动力检测模块、传动耦合模块、助力输入模块、制动力输出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制动力输入模块连接所述制动力检测模块,所述传动耦合模块分别连接所述制动力输入模块和助力输入模块,所述传动耦合模块连接所述制动力输出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连接所述制动力检测模块和所述助力输入模块,其中,
所述制动力输入模块包括踏板、推杆、预紧滑块和弹簧,所述踏板连接所述推杆,所述推杆连接所述预紧滑块的一端,所述预紧滑块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制动力检测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和踏板角度传感器;所述踏板角度传感器设于所述踏板,所述压力传感嵌入于所述预紧滑块的容置腔体中。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耦合模块包括丝杠,所述丝杠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动力输出模块,所述丝杠的另一端伸向所述预紧滑块的端面,且所述丝杠伸向所述预紧滑块的端面与所述预紧滑块的端面之间设有预设长度的间隙;
所述传动耦合模块还包括螺母,所述丝杠穿过所述螺母的螺旋槽,所述传动耦合模块通过所述螺母连接所述助力输入模块以实现所述传动耦合模块连接所述助力输入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助力输入模块包括助力电机,所述助力电机连接所述壳体,所述助力电机的输出轴装设有齿轮,所述螺母设有外齿圈,所述齿轮与所述螺母的外齿圈啮合;
所述助力输入模块还包括电磁离合器,所述电磁离合器的磁轭组件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电磁离合器的衔铁组件装设于所述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微处理器、信号输入输出接口、电源输入接口及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的供电保护单元,所述助力电机、所述电磁离合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踏板角度传感器分别经由所述信号输入输出接口与所述微处理器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耦合模块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两轴承,所述螺母包括螺母本体以及所述螺母本体的两端分别延伸出的两轴肩;每一所述轴肩连接对应的轴承以实现所述螺母连接所述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制动力输出模块包括所述制动主缸,则所述丝杠的一端连接所述制动力输出模块具体包括:
所述丝杠的一端穿过设于所述壳体的导孔与所述制动主缸的活塞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预紧滑块、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传动耦合模块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未经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793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压式电子驻车系统
- 下一篇:电动车的助力系统、电动车及助力实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