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55544.1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34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磊;刘化雪;王超;王成立;杜增强;王岭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动力总成 出水口 水管 散热器 油冷器 进水口 冷却液 变速器润滑油 发动机冷却液 发动机冷却 进水口连接 布置位置 连接方式 水管连接 水管连通 振动噪声 变速器 模块化 冷却 发动机 车型 流通 | ||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该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油冷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第一水管,第一出水口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所述油冷器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水管上,所述散热器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通。本公开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中,发动机冷却循环中的冷却液可部分流入油冷器内用于变速器润滑油的冷却,实现对发动机和变速器的降温,该冷却系统在各车型平台上的连接方式模块化,避免冷却系统布置位置差异产生的振动噪声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动力总成的冷却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中,以变速器的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为例,变速器内的润滑油先引出到油冷器内进行冷却,并由压滤器进行过滤后重新回到变速器中,相关技术中,油冷器和压滤器采取分开的布置方式,两者之间通过尼龙管和快插的方式连接,占用空间大,针对不同的车型需要重新对冷却系统和过滤系统的位置和结构进行相关设计,无法实现平台的共用,延长了开发周期,增加了成本,且整车的稳定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以解决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连接方式和管路布置不能实现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车型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和油冷器,所述散热器的第一进水口连接有第一水管,第一出水口连接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一水管和所述第二水管分别接入到发动机冷却液循环中,所述油冷器上开设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三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水管上,所述散热器上还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第三出水口和所述第二进水口通过第四水管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管上设置有电子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水管和所述第三水管的轴径均小于所述第二水管的轴径。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与变速器相连通,所述油冷器内流通的冷却液用于对来自所述变速器的润滑油冷却,所述动力总成冷却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油冷器相连通,用于对所述润滑油进行过滤的压滤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出水口上下设置,所述油冷器内冷却液的流向与润滑油的流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均通过连接座固定至变速器的壳体上,所述连接座上形成有供润滑油流通的油道,由所述油冷器冷却后的润滑油可经所述油道进入所述压滤器内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座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油冷器的底板和用于固定所述压滤器的安装座,所述油冷器的进油口和所述变速器的出油端相连,所述油冷器的出油口与所述油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的进油口与所述油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压滤器的出油口与所述变速器的进油端相连,其中,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上下布置,所述油道沿所述底板上下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变速器的壳体上形成有凹陷空间,所述油冷器和所述压滤器固定在所述凹陷空间所在的位置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动力总成冷却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555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逆流式冷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