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有独立气囊的阻尼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69822.0 | 申请日: | 2017-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3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应端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16;F16F9/06;F16F9/32;F16F9/36;F16F9/4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独立 气囊 阻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独立气囊的阻尼器。
背景技术
阻尼器或避震器是一种利用阻尼特性来减缓机械振动及消耗动能的装置。常用在汽车的悬吊系统及摩托车中,有些脚踏车也有避震器。有些摩天大楼为了防震的考量,也会有阻尼器,例如台北101,高雄85大楼等。但目前的阻尼器大都未设有独立气囊,阻尼器的使用性能的受到一定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独立的气囊的阻尼器。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独立气囊的阻尼器,包括拉环,油封,导套,缸体,活塞杆,活塞,后堵。导套和油封自下而上固定在缸体的上端。活塞杆设在缸体内,活塞杆的下端和活塞固连,活塞杆的上端自下而上顺次穿过导套和油封后和拉环固连。后堵固设在缸体的下端。缸体的下端的内腔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独立气囊、隔膜和隔套。其中独立气囊的下端开口且插置固定在后堵的上端和缸体的内表面之间并和缸体的内表面密封相连。隔膜和缸体的内表面滑动连接。隔套和缸体固连并设于活塞的下方。隔套的中心设有一贯通其上下表面的中心孔。活塞上设有导通其下表面和其与活塞杆外表面、缸体的内表面及导套的下表面所围成的空间的导油孔。缸体的内表面和相应构件的表面构成的空间里充满油介质。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原理进行工作:
1.通过向下压活塞,油介质通过隔套产生两个方向的阻尼力,油介质一端通过活塞回到贮油腔内,一端通过隔套借隔膜压缩独立弹性气囊向下运动;
2.通过向上拉活塞,油介质通过隔套产生两个方向的阻尼力,油介质通过活塞回到贮油腔内,独立弹性气囊在气囊内部气压的作用下自动伸展至极限位置。
本实用新型,由于独立弹性气囊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减轻下压活塞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把活塞上拉所需要的拉力,因此可以提高阻尼器的使用性能,扩大阻尼器的应用范围。
作为优选,后堵的下段的外径和缸体的外径相等,后堵的中段插入缸体的内孔,且后堵的中段制有一后堵凹环槽,缸体压入所述后堵凹环槽内。后堵的上段的直径小于后堵的中段的直径以利于独立气囊的下端插置固定在后堵的上端和缸体的内表面之间并和缸体的内表面密封相连。独立气囊的下端,设有一矩形环槽。独立气囊的下端伸在后堵的上段和缸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里,独立气囊的下端面贴近后堵的中段与后堵的上段之间的轴肩面,缸体把独立气囊压入所述矩形环槽中,从而实现独立气囊的下端和缸体的内表面密封固定相连。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且可以完美实现独立气囊的下端和缸体的内表面密封固定相连,具有安全可靠高的优点。
作为优选,隔套的下端设有一圆柱形凹腔。另外,隔套的外圆柱面上设有隔套凹环槽,缸体的内表面压入所述的隔套凹环槽内。本优选方案,圆柱形凹腔的设置,有利于油介质导通隔套的上下两个侧面;隔套凹环槽的设立,结构简单,可以方便可靠地固定隔套。
作为优选,导套的下端设有一导套凹环槽,缸体的内表面压入所述导套凹环槽内。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可以方便可靠地固定导套。
作为优选,导套上设有一个通孔,通孔导通位于导套上下两侧面外的空间。本优选方案,提高润滑效果,有利于降低活塞杆的磨损,提高活塞杆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缸体上设有把油封的下端面挤贴到导套的上端面的油封固定凸环。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效果佳。
作为优选,活塞杆的上端固设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设在拉环的下方。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可有效防止灰尘等杂物落入油封和活塞杆之间,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拉环包括外拉环、内拉环和缓冲块。外拉环和活塞杆固连,缓冲块设在外拉环和内拉环之间。本优选方案,结构简单,使用效果佳。
作为优选,缸体的下端固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把本实用新型和使用场所的外部构件相连。本优选方案,便于本实用新型的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独立弹性气囊的存在,一方面可以减轻下压活塞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把活塞上拉所需要的拉力,因此可以提高阻尼器的使用性能,扩大阻尼器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一力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698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