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重大中型汽车主动防辗防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9952.1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29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汪家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家琳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36;B60Q5/00;B60Q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147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大 中型 汽车 主动 防辗防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汽车安全保护,尤其是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特别是重型、大中型汽车防辗防翻装置;防止重型、大中型汽车因刹车不灵、转弯时车前车侧的行人被撞、卷入轮下被辗压的事故以及汽车侧翻的事故发生,从而保护行人和汽车安全。
背景技术 目前重型、大中型汽车防侧翻技术较多,也比较成熟。如电子稳定系统、车身稳定支持系统,防翻辅助轮等技术。但是由于现有的电子稳定系统、车身稳定支持系统等技术,因有电子程序参与,反应有延时,有时间差,不能有效地及时应对翻车的惯性,支撑起车身制止翻车事故。而且在行驶中转弯时,因为内轮差是客观存在的,司机处于视野盲区,不能人为发现,由于内轮差的发生,而又没有装置和技术克服行人被侧后轮卷入轮下被辗压,导致辗人事故经常发生。同时重型、大中型汽车车架高,离地间隙大,前后轮之间没有保护装置和技术,行人被撞后辗入轮下的事故也经常发生。现有的防翻辅助轮,跨度大,严重超过车宽,不利于公路行驶,也不利于行人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重型、大中型汽车因刹车不灵、转弯和侧翻时,车前车侧的行人容易卷入轮下被辗压,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难题,提供一种重型、大中型汽车主动防辗防翻装置,在重型、大中型汽车在刹车不灵、转弯和侧翻时,发现车前、车侧有行人,主动控制保护部件和承重部件,防止重型、大中型汽车因刹车不灵、转弯时车前车侧的行人被撞、卷入轮下被辗压的事故和汽车侧翻的事故发生,从而保护行人和汽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的实现的:重大中型汽车主动防辗防翻装置,是由钢构件、主动控制电路、液压传动部件,保护部件、承重部件组成;将具有钢构件耳、斜撑钢杆的钢构件固定在汽车的钢架与/或钢梁上,将主动控制电路接液压传动部件,液压传动部件组装在承重部件上,保护部件悬挂在钢构件下方、前轮前面与/或侧轮外面;承重部件是由大活塞缸、大活塞、小活塞缸、小活塞、钢柱、钢柱耳组成;大活塞缸中放入大活塞,注入制动液,放入小活塞缸,制动液经出液孔进入小活塞缸中,放入小活塞,小活塞缸上口与钢柱固定;左右各一。承重部件中的钢柱耳与钢构件中的钢构件耳对应吻合,用螺栓、螺母固紧。保护部件是由垂直保护钢板、流线形保护钢板前座、直角形保护钢板后座组成;垂直保护钢板的前下方是流线形保护钢板前座,中间有一根钢扶手,联结两侧;垂直保护钢板的后下方是直角形保护钢板后座置于左右两只大活塞下方,分别用螺栓固紧。用弹簧将垂直保护钢板与钢构件联结;左右两侧的小活塞缸分别位于两侧钢构件上的斜撑钢杆外侧。液压传动部件是由电磁线圈、圆柱体磁铁、导管组成;转动承重部件中的小活塞缸,导管通过导管接口将左右两侧的小活塞缸连通,并接到制动液缸上;电磁阀中的圆柱体磁铁插入导管中,固定导管和电磁线圈,制动液注入制动液缸中。主动控制电路是由蓄电池、红外线光电开关、失衡测定仪、电磁线圈组成;蓄电池的正极用导线与两只红外线光电开关、失衡测定仪互相并联后,再串联报警喇叭,然后接电磁线圈的一极;蓄电池的负极用导线串联电键、报警灯后接电磁线圈的另一极。其中:正极接线柱通过金属丝接导电振子,置于导电桶中,导电桶接负极接线柱,固定在金属盒中,组成失衡测定仪。蓄电池、失衡测定仪、电磁线圈均安在车底,红外线光电开关和报警喇叭安在汽车两侧,与/或安在车前;电键、报警灯安在驾驶室内。闭合电键,红外线光电开关与/或失衡测定仪未发生感应,电路切断,电磁线圈不工作,圆柱体磁铁、小活塞、大活塞均回缩,垂直保护钢板、流线形保护钢板前座、直角形保护钢板后座在弹簧的作用下均离地悬挂,斜撑钢杆将小活塞缸、大活塞缸被挡在前轮/侧轮的外面;红外线光电开关与/或失衡测定仪发生感应,电路导通,电磁线圈中的圆柱体磁铁伸出,通过导管中的制动液,令小活塞、大活塞均下压,使垂直保护钢板、流线形保护钢板前座、直角形保护钢板后座均落下;报警灯鸣笛让行人离开、报警灯报警提醒司机;车前车侧没有行人时,电路切断,液压传动部件回缩,恢复到平时悬挂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家琳,未经汪家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99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四轮全地形车的保险杠部结构
- 下一篇:防止大货车侧翻压向小汽车安全逃生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