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4566.9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8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青;乔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10 | 分类号: | B61H11/10;B61H11/14;B60T13/36;B60T15/02;B60T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30000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备用 制动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包括:列车总风缸管、列车制动管、气体制动控制手柄以及中继阀。该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可随时与常规的直通电控制动系统进行切换,且充分利用中继阀的功能特性使得最终能够向列车制动管下发较大流量的制动压力,使得整个编组的列车即使在备用制动控制系统下也能实现在直通电控制动系统控制下的制动控制性能,为乘客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申请还同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上述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的列车备用制动控制方法,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列车制动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轨道列车上制动系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通电控制动系统和自动式空气制动系统,其中欧洲以自动式空气制动系统为主,日本则主要为直通电空制动。中国国内主要以直通电控制动为主,但是部分动车组仍然设置了备用的自动式空气制动系统,用于无电救援、回送及紧急制动等工况。
现有的备用空气制动系统只有在列车停车,即处于静止状态下才能通过操作一定的设备来激活备用的空气制动系统,即司机需要使用备用制动时或进行备用制动试验时,必须先停车然后进行相关操作,操作较为复杂、前提条件较多,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备用制动的可用性。同时由于只是应急使用,备用空气制动系统中传统的气体制动控制手柄只能向列车制动管下发较小流量的制动压力,会将列车的制动性能大幅降低,实际使用效果不好。
所以,如何克服现有备用空气制动系统存在的各项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无需列车停车才能启用、能够下发较大流量的制动压力使得可以在直通电控制动系统和备用空气制动系统中无差别切换的列车备用控制方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无需列车停车才能启用,可随时与常规的直通电控制动系统切换,且充分利用中继阀的功能特性使得最终能够向列车制动管下发较大流量的制动压力,使得整个编组的列车即使在备用制动控制系统下也能实现在直通电控制动系统控制下的制动控制性能,为乘客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应用在上述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上的列车备用制动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列车备用制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
列车总风缸管,用于为列车气体制动提供所需的压缩空气;
列车制动管,用于控制列车的制动与缓解;
气体制动控制手柄,包括第一风源输入端、紧急制动端、开关控制压力输出端、制动控制压力输出端以及第一压力释放端;
中继阀,包括第二风源输入端、制动管压力输出端、开关控制压力输入端、制动控制压力输入端以及第二压力释放端;
所述第一风源输入端与所述列车总风缸管和所述第二风源输入端均相连;所述紧急制动端与所述制动管压力输出端和所述列车制动管均相连;所述开关控制压力输出端通过控制管路与所述开关控制压力输入端相连,在所述控制管路上设置有控制设备;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出端与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压力释放端和所述第二压力释放端均与大气连通;
所述气体制动控制手柄用于根据所述气体制动控制手柄所处制动档位的不同下发相应大小的制动控制压力;
所述中继阀用于在所述控制设备使所述开关控制压力输出端与所述开关控制压力输入端导通时,将所述制动管压力输出端输出的制动管压力调整至与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入端输入的制动控制压力一致,且所述制动管压力输出端的流量大于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入端的流量。
可选的,在连接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出端与所述制动控制压力输入端的气体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旁路,所述第一旁路上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容积风缸和气体压力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45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