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76419.X | 申请日: | 2017-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1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家维;许琼文;翁煜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张福根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 ||
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基底;从基底突出的鳍结构;覆盖由鳍结构所形成的沟道区的栅极绝缘层;覆盖该栅极绝缘层的栅极电极层;及设置于鳍结构的相对侧的隔离层。鳍结构包括依序设置在基底上的底部、颈部及顶部。颈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以及顶部的宽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鳍、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鳍式场效晶体管(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FinFET)中,应防止或抑 制鳍结构的底部中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的沟道区下方的区域的电流 泄漏。
为了减少电流泄漏,可以使用比传统硅基底昂贵许多的绝缘体上硅 (Silicon-On-Insulator,SOI)基底,使得绝缘体上硅(SOI)基底的埋藏氧 化层可以用以隔离源极区和漏极区。
或者,可在沟道区下方埋入穿通阻挡层(punch-through stopper)或氧 化层,以增加其电阻率,从而减少电流泄漏。然而,在沟道区下方形成穿 通阻挡层以及在沟道区下方形成氧化层是复杂的且难以控制的。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一种半导体装置包括:基底;从设置于基底 上方的隔离绝缘层突出的鳍结构;覆盖由鳍结构所形成的沟道区的栅极绝 缘层;及覆盖该栅极绝缘层的栅极电极层。鳍结构包括依序设置在基底上 的底部、颈部及顶部。颈部的宽度小于底部的宽度以及顶部的宽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一种用于形成半导体鳍结构的方法包括:通 过蚀刻基底来形成半导体鳍结构的顶部;形成第一掩模层在顶部的侧表面 及基底的表面上;通过蚀刻基底形成半导体鳍结构的颈部,同时第一掩模 层的一部分覆盖半导体鳍结构的顶部以保护顶部;通过蚀刻至少在颈部的 侧表面和基底的暴露表面上形成第二掩模层;通过蚀刻基底形成半导体鳍 结构的底部,同时第二保护层的一部分覆盖半导体鳍结构的顶部和颈部以 保护顶部和颈部。通过对基底进行各向同性蚀刻以形成颈部。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一种用于形成半导体鳍结构的方法包括:形 成第一鳍在基底上;形成掩模层在第一鳍和基底的表面上;以及通过使用 掩模层的一部分作为蚀刻保护层以蚀刻部分的基底,从而在第一鳍下方形 成第二鳍。第二鳍的宽度从第二鳍向第一鳍的方向先减小接着再增加。
附图说明
以下将配合所附附图详述本公开的实施例,应注意的是,依照工业上 的标准实施,以下图示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事实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缩 小元件的尺寸以便清楚表现出本公开的特征。而在说明书及附图中,除了 特别说明外,同样或类似的元件将以类似的符号表示。
图1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的三维示 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的剖面示意图,其是沿 着图1所示的平面II-II’所截取。
图3是图1所示的鳍式场效晶体管(FinFET)的剖面示意图,其是沿 着图1所示的平面III-III’所截取。
图4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半导体鳍结构的剖面图。
图5显示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半导体鳍结构的剖面图。
图6A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图6B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图6C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图6D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图6E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图6F显示制造图4所示的半导体鳍结构的工艺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764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的形成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