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珍稀木材鉴定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84006.1 | 申请日: | 2017-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8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高珊;郝金萍;张颖;周毅;刘开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0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何叶喧 |
地址: | 10003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dna 条形码 进行 珍稀 木材 鉴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珍稀木材鉴定的方法。本发明建立了一种木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产物质量较高,更适合木材类样本基因组DNA的提取,基本可以满足后续实验对DNA质量的要求;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仪器和试剂都是实验室已有的,可以在不同DNA实验室间推广;同时本发明通过对DNA条形码序列的综合研判与分析,筛选出适用于降香黄檀的DNA条形码,综合建立了一套降香黄檀鉴定方法。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快速准确的鉴别降香黄檀,而且应用于刑事案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珍稀木材鉴定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GB/T 18107--2000)规定,“红木”的范围确定为5属8类33种。5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即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及铁刀木属。8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即紫檀木类、花梨木类、香枝木类、黑酸枝类、红酸枝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
近几年红木收藏热不断水涨船高,根据海南省林业公安系统的不完整统计,每年珍稀木材的盗伐类案件发案在500起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许多案件的木材种类无法认定,而同一科属不同种的木材在价格上存在很大差异,涉案金额无法估计,导致诉讼、审理无法正常进行、无奈拖延甚至失败。由于名贵珍稀树种与普通树种价格上存在巨大差额,导致在古典家具、仿古木制品和乐器制造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和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一些禁止砍伐的珍稀树种也被乔装成普通木材进行运输和走私。为了维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规范木材交易市场,保护生态环境,对木材进行科学、准确地鉴定识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木材识别是一件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该方法是建立在木材解剖学基础上,其方法可分为宏观识别、微观识别和辅助识别等方法。木材是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的,准确识别木材的树种,应以微观识别特征为主要参考依据。宏观识别,是指在肉眼下或借助放大镜,依据所观察到的木材宏观构造特征来识别木材,一般只能识别出木材科属类别。微观识别,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材细胞组织的微观特征,据此微观特征来鉴定木材。辅助识别,是指通过眼、鼻、舌、手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去观察研究木材的辅助特征来识别木材,如颜色、光泽、气味、滋味、纹理、结构、花纹、重量、硬度、树皮等。由于在分类学中近缘物种的木材结构非常相似,这给木材的物种准确鉴定带来一些困难,而且因为木材是树木的茎干部分,如果不结合根、叶、花与果实的识别,一般只能确定属,很难确定到种。此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建立了基于计算机数据库的木材识别技术以及基于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木材识别方法等。但这些方法主要依靠木材各项特征参数及图像数据的完整性,同时需要具有木材解剖学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鉴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这些鉴定方法的准确性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刑侦工作中,亟需一种快速准确的木材鉴定方法,便于刑事技术人员操作,同时为案件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及有力的证据。利用DNA分子检测手段针对木材进行检验鉴定,不仅可以准确识别木材的种类,而且应用于刑事案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分子水平进行木材鉴定的报道目前尚不多见,原因在于木材DNA提取较困难。我们通常所指的木材是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它包括边材、心材。木材不同部位DNA含量明显不同,其中心材含量最低,且降解程度较严重,无法进行较长片段的扩增。对于已砍伐加工的木材进行DNA提取相对较困难,特别是已加工的木材多数情况下树皮和边材部分已经失去,所利用的往往是心材部分,故所含的DNA含量很少。由于木材种类不同,所含次生代谢干扰物质不同,所以能成功有效提取DNA片段,也非易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未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840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