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型柴油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及冷却回路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07827.X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8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邓昌华;聂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3/18;F01P7/16;F02B29/04;F02M26/28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型 柴油发动机 低温 冷却系统 冷却 回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重型柴油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更加具体地是重型柴油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及冷却回路。
背景技术
传统的重卡前端冷却模块由冷凝器、散热器、中冷器组成并安装在发动机前端,通过安装在冷却模块后端的风扇使用风冷的方式与各交换器里面的冷却介质进行热对流,从而带走换热器里介质的热量。
冷凝器是空调系统的组成部件,保证驾驶舱内良好的制冷效果。散热器是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防止发动机过冷或过热。
中冷器是中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主要作用是降低由涡轮增压后压缩空气的温度,保证有足够密度的空气进入发动机缸体与燃油进行充分燃烧,提升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同时也减少发动机的碳排放。发动机冷却系统和中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图1)。
随着高效物流和整车燃油经济性的客户需求,国内各大主机厂正在开发500马力以上大马力发动机,需要更加高性能的热交换器来满足大马力发动机的工作需求。同时为满足第六阶段的汽车排放法规要求。在使用废气循环装置+选择性催化还原器的排放技术路线的情况下,废气循环装置的热量需要由散热器带走,此情况下加大了散热器的热负荷(参照图2)。同时随着法规的日趋严格和提升燃油经济性的需求,中冷器的出口温度与国五排放相比要求更低的中冷出口温度,这也要求中冷器有更好的散热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出重型柴油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如下措施来实施的:重型柴油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它包括涡轮增压器、发动机、高温散热器、风扇、低温散热器、废气循环装置、间冷中冷器、间冷冷凝器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器;
所述的低温散热器、高温散热器、风扇均为位于所述的发动机的前方,所述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位于所述的涡轮增压器的后方;
所述的涡轮增压器依次与间冷中冷器、发动机串联并形成中冷回路。
所述的高温散热器与所述的发动机串联并形成高温冷却回路;
在所述的发动机上设置有废气循环装置,所述的间冷中冷器安装在所述的发动机上,所述的低温散热器的分别与间冷中冷器和间冷冷凝器一端连接并形成低温冷却回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高温散热器与所述的发动机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节温器和高温回路水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与所述的间冷中冷器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低温回路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低温散热器、高温散热器安装于风扇前端;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与所述的高温散热器采用一体化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与所述的高温散热器之间的整体厚度为90-100厘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与所述的高温散热器的芯体面积一致,且所述的低温散热器采用16毫米或26毫米芯厚的管带芯体系统,所述的风扇采用电控硅油离合器风扇。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却回路:重型柴油发动机高低温冷却系统的及冷却回路,它包括如下步骤;
①、所述的涡轮增压器产生的高温气体进入到所述的间冷中冷器(7)中,此时低温散热器中的冷却水分别流入到间冷中冷器中和间冷冷凝器(8)中分别进行热交换;
②、在步骤①中冷却完成的高温气体进入到发动机中运转使用,所述的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一部分经由管道排除,另一部分排入到上方设置的废气循环装置重新进入到所述的发动机中使用;
③、所述的高温散热器中的高温冷却液经由高温回路水泵进入发动机中,供冷却高速运转的所述的发动机使用;
④、在步骤②中完成冷却的低温冷却水完成冷却后,会升温并分别经由间冷中冷器和间冷冷凝器另一端流出,重新进入到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中重新由下方设置的风扇重新降温使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当外界环境过低时;所述的高温散热器停止使用,仅所述的发动机进行自循环冷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低温散热器与所述的高温散热器之间的整体厚度为90-100厘米。
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优点:1、降低前端模块的厚度,设计更加紧凑,降低了模块的风阻,增加了换热器的进风效率,从而使换前端冷却模块更好的发挥散热性能。在使用电控硅油风扇的情况下,可以减少风扇的完全啮合的时间,减少发动机的功耗,存在1%的节油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8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尾气临时高处排放管
- 下一篇:一种双水箱冷却控制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