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交通电动化方案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58159.6 | 申请日: | 201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59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赵蓝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蓝婷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62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无人驾驶 电动化 多层 道路交通 道路系统 立体交通 驱动电力 输电系统 续航能力 通行 高容量 配置的 续航力 拥堵 机动车 隧道 桥梁 | ||
本发明所述一种供机动车运行的道路(含高架、桥梁、隧道等)所组成的多层立体交通电动化方案,可以改善因道路通行资源不够而导致的拥堵问题,尤其可以持续不断地向电动车提供驱动电力和专车专道,从而可以显著提高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以及无人驾驶的实现。它是由多层立体高架以及专车专道上配置的输电系统来完成,形成了可以高容量通行、无限续航力以及无人驾驶的多功能道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机动车运行的道路(含高架、桥梁、隧道等)所组成的多层立体交通电动化方案。
背景技术
当前供机动车运行所组成的立体交通在于平面交通中架设一层空中道路,称为“高架”,只有在“高架”与“高架”相交时,才会增设出另一层空中车道,在非“高架”相交时,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立体交通就是在平面交通中多架设了一层同方向的空中道路,所有车辆(特指电动车与非电动车)都可以在上面运行,这就导致,在这类立体交通中仅仅是提供着较低容量的道路资源且又不能提供动力资源,致使道路常发生拥堵,且所有车辆只能依靠本身携带的动力资源来运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车流量的扩张以及电动车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述一种多层立体交通电动化方案,可以改善因电动车充电与续航力之间的矛盾而在道路上运行时所受到的限制以及静态时的充电问题,尤其是对于长时间长距离运行时的动力能源限制,使之可以获得比传统燃油车更经济更环保更长航程的运行能力。
本发明所述一种多层立体交通电动化方案,它是将大中小型车辆分别予以不同层高和不同道宽的道路设计:其中,大型车辆为其单独配置符合其自身特殊条件的道路资源——标准高度,宽体车道,架设或铺设供电输电系统,专道专用;其中,小型车辆为其单独配置符合其自身特殊条件的道路资源——降低运行上层空间,缩小车道宽度,架设或铺设供电输电系统,专道专用,将降低运行上层空间而解放出来的空间转化为多层立体交通道路,可以大幅度提升交通截面通行容量。
本发明所述一种多层立体交通电动化方案,可以在最上层的道路两边设立充电桩,可以在夜间以及国定假日等道路通行低流量时间提供停车位以及充电服务。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对于小型车辆,架设多层立体交通道路,层高可以参照国家规定的小客车最低高度,以便架设供电电线、电板或其它形式的可以让小型车辆顶部受电杆受电的供电装置,该电板即为接触式导电板总成,里面是全平板,也可以是带凹槽的平板;
2,或者,在同样层高的情况下,道路地面中央铺设供电电磁线圈带,提供无线充电,此线圈带可以埋设在路面之下,也可以凸出路面,更接近受电电磁线圈,提高无线充电效能;
3,前述两种供电方式在车辆进入或离开直通道的交叉点处进行无缝平滑绝缘处理,使车辆可以平滑进入或离开直通道;
4,专道专用,隔离并行车道,使每根车道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独立运行状态中,为无人驾驶方式提供道路保障;
5,对于大型车辆,维持标准高度和标准宽度,以便架设供电电线、电板或其它形式的可以让大型车辆顶部受电杆受电的供电装置,该电板即为接触式导电板总成,里面是全平板,也可以是带凹槽的平板;
6,或者,在同样层高的情况下,道路地面中央铺设供电电磁线圈带,提供无线充电,此线圈带可以埋设在路面之下,也可以凸出路面,更接近受电电磁线圈,提高无线充电效能;
7,前述两种供电方式在车辆进入或离开直通道的交叉点处进行无缝平滑绝缘处理,使车辆可以平滑进入或离开直通道;
8,专道专用,隔离并行车道,使每根车道都处于相对封闭的独立运行状态中,为无人驾驶方式提供道路保障;
9,在多层高架的最上层道路两边设立充电桩,在夜间以及国定假日等道路通行低流量时提供停车位以及充电服务,在正常工作日期间,仍然作为道路交通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蓝婷,未经赵蓝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581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负刚度减振装置
- 下一篇:多入口跑道防剐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