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合成氨与醋酐联产的节能净化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1637.0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6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吴自香;王学波;卢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3/12 | 分类号: | C07C53/12;C07C51/54;C01C1/04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7212 | 代理人: | 董宝锞 |
地址: | 27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成氨 联产 节能 净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氨与醋酐联产的节能净化工艺,属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申请人拥有10万吨/年合成氨联产5万吨醋酐流程。合成氨装置的主要产品有液氨、甲醇、碳酸氢铵。5万吨/年醋酐联产醋酸装置原料用气CO由合成氨车间造气工段提供。
合成氨与醋酐联产工艺流程为:来自合成氨装置造气工序产生的温度35℃的半水煤气进入气柜,经过罗茨鼓风机加压至0.05MPa脱硫后,分二路运行:一路去合成氨压缩机,做为合成氨生产原料气用;另一路经醋酐二段压缩机加压至0.8MPa送醋酐进行中温水解、CO2变压吸附、精脱硫、CO变压吸附,两级脱碳后,作为醋酐产品原料使用。提取CO后的氮气、氢气与含CO5~8%气体与碳化来的气体汇合后进入合成氨精脱硫一脱塔入口,脱硫后进入压缩机三级入口去生产合成氨,实现氨酐联产。
同时顺放、逆放中含有少量CO、H2的CO2气体返回合成气柜循环利用。抽真空排出的CO2及少量的CO放空,造成环境污染。
以上流程在使用过程中有如下缺陷:
1、在醋酐车间一级PSA-CO2脱碳装置脱出的纯度95%以上的CO2及少量的CO、H2放空,造成环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每小时排放量约1000m3。
2、在醋酐车间一级PSA-CO脱碳装置脱出的CO≥2.5-10.0%及少量的H2放空,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每小时排放量约7000m3。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成氨与醋酐联产的节能净化工艺,节能环保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所述的合成氨与醋酐联产的节能净化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来自合成氨装置造气工序产生的半水煤气脱硫后,分二路运行:
一路半水煤气进入压缩机,经压缩机一段、二段加压后进行变换、碳化、脱碳和精脱硫后生成碳化气返回压缩机;碳化气经过压缩机四段、五段加压后送入中压甲醇净化,净化后的精炼气返回压缩机加压后送入高压甲醇生产甲醇,剩余的H2和N2经高压烷化送入氨合成装置生产液氨,氨合成装置产生的弛放气送入吹风气;
二路半水煤气进入二段压缩机,加压后送入醋酐中温水解装置,除去半水煤气中的水、油,将有机硫转化为无机硫H2S,然后送入PSA-CO2工序,经过升压吸附、降压解吸,脱除半水煤气中的杂质,得半成品气,PSA-CO2工序尾气返回气柜,半成品气精脱硫后送入PSA-CO工序,产生的成品气用于醋酐工段生产醋酐,PSA-CO工序产生的尾气,与一路碳化产生的碳化气混合作为合成氨原料气。
所述的半成品气中CO2所占的体积分数小于1.0%。
半成品气精脱硫后送入PSA-CO工序,先经过顺放、置换冲洗提高CO纯度,再经过逆放和抽真空得到成品气。
PSA-CO工序产生的尾气中CO所占的体积分数为2.5-10%。
一路中半水煤气经压缩机一段、二段加压至0.90MPa后进行变换、碳化、脱碳和精脱硫。
一路中碳化气经过压缩机四段、五段加压至15MPa后送入中压甲醇净化。
一路中精炼气经压缩机加压至22MPa后送入高压甲醇生产甲醇。
二路中半水煤气进入二段压缩机,加压至0.90MPa送入醋酐中温水解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PSA-CO2工序和PSA-CO工序产生的尾气均不再放空,PSA-CO2工序的尾气主要成分是CO2直接回到气柜,PSA-CO工序的尾气主要成分是H2和N2,与一路碳化产生的碳化气混合,均作为原料气使用。PSA-CO2工序和PSA-CO工序使用的吸附剂可循环使用,本发明不但减少了CO2和CO的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且大大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合成氨及醋酐生产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合成氨与醋酐联产的节能净化工艺。
图2是改进前的合成氨与醋酐联产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16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