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纤维丛理论的物体运动的视觉感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75132.3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1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红军 |
主分类号: | G06T7/246 | 分类号: | G06T7/246;G06T7/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纤维 理论 物体 运动 视觉 感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概念,特别是手势识别方面,如果通过机器视觉能对手的运动精确建模,那么势必会对手势识别应用带来颠覆性的发展,进而推动一般性的物体运动的视觉感知技术的发展。根据分析力学、Lagrange拉格朗日函数、Hamilton哈密顿函数、流形、纤维丛理论的结合,给“物体运动的视觉感知”这一方向带来新的思考。
背景技术
随着近些年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带动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逐渐掘起,同时从2014年开始的智能硬件领域也开始突起,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统计,2015年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将达85亿美元,并且保持较高的20%~30%增长率,在智能硬件领域,据艾瑞研究,2014年全球智能硬件装机量达到60亿台,预计2017年将超过140亿台。
在市场高速发展的背后,问题同样明显,一方面市场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另一方面,机器人及智能硬件进入服务行业也存在着一些技术难点。
物体的视觉识别方面,虽是一大难点,但也有些技术性尝试往这方面攻关,例如专利《一种基于三维栅格地图的物体整体识别方法》与《一种基于三维栅格地图的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度量方法》中,提到一类方法如何从“形状”、“颜色”、“材质”等方面来对物体进行识别。这里我们要解决的是:物体识别之后,如何所获取物体的运动信息,以及这些运动信息是如何表示与计算的。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视觉是如何感知物体的运动信息的,物体的运动信息如何表示、存储与计算。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通过相关设备及算法,例如激光雷达、CCD、CMOS、点云配准算法、点云降噪算法等,持续获取实际环境中物体的点云信息,根据序列化的点云信息,来分析物体的运动信息,后续处理步骤如下:
(1)通过环境或物体的点云数据,计算出环境或物体相应的全局性或局部性特征张量及特征谱值。
(2)根据相邻两帧观测的点云数据及其特征,通过匹配与配准,找到所有特征位置的前后移动向量场;
(3)特征位置可以看成物体的位形在流形上的表示,移动向量看成是流形上相应位置的纤维,整体上纤维丛承载了物体的整个运动空间;
(4)逐维计算移动向量在流形上的分布特征,最后得出一个与移动向量同维的特征谱向量,其唯一代表了这个运动信息。
本发明所使用的系统组成如下:采集系统、视觉特征系统、运动感知系统。这三个系统是按照功能设置的软件系统,各子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采集系统:持续地以一定的帧率采集视野内的环境及物体信息,
*视觉特征系统:接收采集系统的数据并计算每帧信息的视觉特征,
*运动感知系统:匹配帧间的视觉特征并提取运动信息、计算运动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所用系统组成图
图2是挥手的序列帧
图3是帧间物体的配准
图4是帧间物体运动信息的提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系统整体结构可参考附图1,它有五个子系统组成,具体包含如下步骤:
第一步
在采集系统中,通过相关设备传感器采集周围环境或物体的点云信息,通过降噪、滤波等方法优化采集到的信息数据,并对外输出环境或物体的点云数据。
第二步
在视觉特征系统中,接收采集系统传递过来的点云数据,做视觉感知计算,获取环境或物体的全局性或局部性特征张量及特征谱值,这里不局限于某一个视觉感知算法,这里我们可以使用专利《一种基于三维栅格地图的环境特征表示与识别的方法》中所述的算法来加以计算处理点云数据,如图2所示,实际手臂挥手的序列帖频。
第三步
在运动感知系统中,根据视觉特征系统中输出的特征张量与特征谱,对帧间的特征数据进行匹配与配准,从而提取出运动物体的移动向量场,如图3所示,通过相关的匹配与配准算法,提取出整条手臂上的移动向量场,其中图上只显示了手臂上5个点的移动向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代表,在实际运算中,会匹配出很多的点。
第四步
在运动感知系统中,逐维分析移动向量在物体流形上的分布特征,这里可以共享视觉特征系统中的一些中间计算结果,在视觉特征系统中,计算物体的形状特征时,用的是物体的形状曲率或与曲率相关的数据,在这里我们可以用移动向量的数据代替之,这样逐维分析后,就可以得出与移动向量同维的一个特征谱向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红军,未经王红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51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