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装置及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6465.3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6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潘勇;贾海东;魏波;郑佳;郭衷磊;孙宇吉;程炜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钛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58 | 分类号: | G01F1/58;G01L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流量计 压力传感器 组合 装置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装置及安装方法,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结构、远传式压力传感器结构和数据采集盒;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结构还经信号传输线与数据采集盒连接;所述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结构包括接线盒和与接线盒连接的中空的插入杆,插入杆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定位销A、定位销B、锁紧螺母、偏心紧固件、定位器及测量头;所述偏心紧固件一侧开有取压口。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插入式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安装中存在安装过程繁琐,需要借助其它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得出管道内径数据,安装位置受管道壁厚、管道内存在结垢现象影响较大,对管径规格参数依赖性较强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流体运行参数检测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一种插入式电磁流量计和远传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装置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管道中常用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测量管道内导电液体的体积流量及管道内流体运行压力,插入式电磁流量计因其具有结构简单、牢固、无活动部件,使用寿命长;测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安装方便、维护量小;测量范围大,测量不受温度、密度、压力、粘度、导电率等变化的影响;压力损失为零;能够在不断流的情况下进行安装、拆卸,便于用户检修且较一般电磁流量计的制造成本和安装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纺织、食品、制药、造纸等行业以及环保、市政管理,水利建设等领域。
对于管径在100~3000mm的管道中,已知的插入式电磁流量计测量范围可达到0.02m/s~5m/s,在0.02m/s~3m/s的平均流速范围内的精度为+/-2mm/s或读数的+/-2%,因此,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相较于管道式电磁流量计测量精度更高,比管道式电磁流量计更适用于管道内介质流动速度较低的状态。
压力传感器分为传统型压力传感器和远传式压力传感器,传统型压力传感器,须把压力检测部件置于管道内部或流体内部,压力检测部件会受流体的夹带或堆积其它物质,在传感器表面形成一层膜,阻碍流体压力测量,而远传式压力传感器被测介质直接接触的是一个膜片,引压管中冲入硅油等远传介质,引压管另一端连有一个电桥,前面的膜片接触到液体之后,膜片会产生一个形变,利用硅油进行传导,使得电桥发生变化产生一个电流的变化,通过放大处理之后形成一个标准的电流或电压的信号供使用者使用,此外使用引压管远传测量压力,能够测量一些工作人员无法进入测量的环境,和一些电子器件易受腐蚀的环境,大大提高了压力传感器的使用环境。
现有的测量管道内流体的流量和压力参数通常采用两种装置,须在管道上开设两个安装底座方能达到安装使用的目的。此方式对安装操作的人力、物力、精力及时间耗费较大,不能够快速安装。此外,现有的如铸钢、铸铁或塑料等非水泥类无法采用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的管道除外,管道中会因为流体本身性质或携带其它类型的杂质而在管道中发生沉淀、结垢等现象,使得管道内部管壁形状发生变化,若按照常规插入式电磁流量计通过若干年前的管道规格参数或根据经验插入管道内部1/2、1/4或1/8管径位置处,则与实际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再者,若无法获取管道规格参宿,则无法计算出管道插入的合适位置,对于通过管道周长计算管径的算法明显忽视管道壁厚等因素,不够精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测量出管道内径,自身又能快速、准确定位安装位置的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装置及安装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插入式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安装中存在安装过程繁琐,需要借助其它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得出管道内径数据,安装位置受管道壁厚、管道内存在结垢现象影响较大,对管径规格参数依赖性较强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电磁流量计和压力传感器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结构、远传式压力传感器结构和数据采集盒;
所述插入式电磁流量计结构包括接线盒和与接线盒连接的中空的插入杆,插入杆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定位销A、定位销B、锁紧螺母、偏心紧固件、定位器及测量头;所述偏心紧固件一侧开有取压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钛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钛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64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