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21305597.1 | 申请日: | 201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194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陈继辉;周景晖;王大选;刘冰;孔美萍;石一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5/16 | 分类号: | H01L25/16;H01L23/495;H01L23/49;H01L23/367 |
代理公司: | 无锡互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6 | 代理人: | 庞聪雅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转换 电路 封装 结构 | ||
1.一种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引线框、直流-直流转换电路以及包覆所述引线框和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体,
引线框,其包括第一基岛、第二基岛以及设置于第一基岛和第二基岛周围的引脚;
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包括直流-直流控制电路芯片,以及至少两个MOS管,其中,所述至少两个MOS管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位于所述第一基岛的正面,且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二MOS管的漏极均与所述第一基岛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引线框的对应引脚电连接;
直流-直流控制电路芯片,其位于所述第二基岛的正面,所述直流-直流控制电路芯片与第一MOS管、第二MOS管以及引线框的对应引脚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框还包括第三基岛,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均位于所述第三基岛的正面,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第四MOS管的漏极均与所述第三基岛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分别于所述引线框的对应引脚相连,
所述直流-直流控制电路芯片的有关焊盘还与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每个MOS管的源极与引线框的多个对应引脚电连接,且该多个对应引脚连成一个整体作为对应MOS管的源极引出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对应引脚通过打线或铝带连成一个整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MOS管由DMOS工艺制得,每个MOS管是一个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二MOS管的漏极通过导电胶与第一基岛电连接;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第四MOS管的漏极通过导电胶与第三基岛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三MOS管为PMOS晶体管;
所述第二MOS管和第四MOS管为NMOS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一基岛和第三基岛对称分布在第二基岛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岛的背面外露于所述封装体。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的封装结构的高度为0.75mm~0.8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华润矽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130559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管材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PE管生产及废物处理工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