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65767.5 | 申请日: | 2016-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4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桦山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棱 车宽方向 减震器座 上下方向延伸 后侧架 减震器支承部 车身结构 内表面 下端 减震器 前后方向 最小限度 乘员厢 后轮罩 加固件 有效地 上端 横梁 分隔 货厢 上壁 外壁 有向 支承 汽车 传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减震器座,其在分隔乘员厢和货厢的横梁的后方,下端被连接于后侧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并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凸棱,在第1凸棱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减震器支承部,该减震器支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支承减震器的上端;后轮罩,其形成有第2凸棱,该第2凸棱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固件,其形成有重叠于减震器座的第1凸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3凸棱,且下端连接于后侧架的上壁。据此,能够将零件个数和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并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有效地向左右的后侧架传递分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在将乘员厢和货厢分隔的横梁的后方将减震器座(damper base)连接于后侧架。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已知:在将支承后轮的减震器上端的左右减震器座连接于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的两端的结构中,将使横梁的端部向上折弯而形成的后立柱加固件(rear pillar gusset)连接于后立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据此,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向横梁和后立柱传递分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特许第5377047号
发明内容
然而,当横梁相对于左右减震器座向前方偏移时,难以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只向横梁传递,因此,需要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有效地向左右的后侧架传递分散。为此,提高减震器座本身的强度和提高减震器座与后侧架的连接部的强度很重要,但应极力避免为提高强度而增加部件个数和重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能够将零件个数和重量的增加抑制在最小限度,并且将来自减震器座的载荷有效地向左右的后侧架传递分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减震器座,其在分隔乘员厢和货厢的横梁的后方,下端被连接于后侧架的车宽方向外壁,并且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1凸棱(bead),在所述第1凸棱的前后方向两侧形成有减震器支承部,该减震器支承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支承减震器的上端;后轮罩,其形成有第2凸棱,该第2凸棱重叠于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第1凸棱的上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加固件,其形成有第3凸棱,且下端连接于所述后侧架的上壁,其中,所述第3凸棱重叠于所述减震器座的所述第1凸棱的下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根据第2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侧架的内部配置加强部件,所述加固件的下端隔着所述后侧架的上壁与所述加强部件相对。
另外,根据第3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构成从后面观察时为四边框形的框形架的上边框,该汽车的车身结构具有减震器座加强件,该减震器座加强件形成有第4凸棱,该第4凸棱重叠于所述后轮罩的第2凸棱的车宽方向内表面并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减震器座加强件构成所述横梁的后壁的一部分。
另外,根据第4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具有与所述第2凸棱的下端相对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被所述减震器座从车宽方向外侧堵塞。
另外,根据第5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基础之上提供一种汽车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座的上端连接于上边梁(roofside rail)的后端。
另外,实施方式的上部横梁15与本发明的横梁对应,实施方式的后减震器18与本发明的减震器对应,实施方式的隔板21与本发明的加强部件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657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清洁的珍珠钻孔装置
- 下一篇:电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