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96708.6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64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宋学昌;陈两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王芝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FinFET,更特别涉及其S/D结构。
背景技术
半导体结构与工艺上的许多发展,缩小了集成电路的尺寸并增加其效能。半导体结构近来的发展之一为导入FinFET的晶体管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FinFET的电性效能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用于鳍状物两侧上的源极区与漏极区的接点品质。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结构,包含第一外延的SiGe结构与晶体管通道区的第一端相邻,且第一外延的SiGe结构具有斜向晶面。第一外延的Ge结构位于第一外延的SiGe结构上,且第一外延的Ge结构具有圆润表面。第一盖层位于第一外延的Ge结构的圆润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1B为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的上视图。
图2A与图2B为一些实施例中,晶体管区的剖视图。
图3A与图3B为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掺杂的源极区与漏极区之后的晶体管区其剖视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源极/漏极区的剖视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源极/漏极区的剖视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源极/漏极区的剖视图。
图7A与图7B为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掺杂的源极区与漏极区之后的晶体管区其剖视图。
图8为一实施例中,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H1、H2、H3、HT厚度
hc、hd、hs、ht、H4、HF、HG、HSD 高度
HR深度
L、LS长度
r 近似半径
W、wc、wd、wt 宽度
W1距离
100 半导体装置结构
102 基板
104鳍状物
106隔离结构
108栅极结构
110S、110S'源极区
110D、110D'漏极区
111间隔物
112通道区
113LDD区
115栅极介电层
116补偿间隔物层
117栅极层
118表面
120硬掩模层
125主要间隔物层
127凹陷
131、132切面
150晶体管区
215含硅材料
401S/D结构
402界面
404SiGe核心
406圆润的Ge结构
408盖结构
502区域
702侧壁间隔物
702' 侧壁间隔物部分
800方法
802、804、806、808、810、812、814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内容提供的不同实施例或实例可实施本公开的不同结构。特定构件与排列的实施例是用以简化本公开而非局限本公开。举例来说,形成第一构件于第二构件上的叙述包含两者直接接触,或两者之间隔有其他额外构件而非直接接触。此外,本公开的多种例子中可重复标号,但这些重复仅用以简化与清楚说明,不代表不同实施例及/或设置之间具有相同标号的单元之间具有相同的对应关系。
此外,空间性的相对用语如「下方」、「其下」、「较下方」、「上方」、「较上方」、或类似用语可用于简化说明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在图示中的相对关系。空间性的相对用语可延伸至以其他方向使用的元件,而非局限于图示方向。元件亦可转动90°或其他角度,因此方向性用语仅用以说明图示中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967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