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6460.7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1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浦野亲人;阿部祐也;君岛悠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02;B60R19/24;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正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17 | 代理人: | 韩登营;蒋国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吸收小面积偏置冲撞造成的冲击载荷的车身前部结构。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左前侧架(13)、左侧梁(16)及连接部件(18)。左侧梁(16)配置于左前侧架(13)的车宽方向外侧。左侧梁(16)具有从车身前方依次设置的第1弯曲部(46)和第2弯曲部(47),以及靠近第2弯曲部(47)而形成的第1脆弱部(64a)和第2脆弱部(64b)。连接部件(18)具有设置于连接后壁(75a)的倾斜部(81a)(加固件倾斜壁的后半部)。倾斜部(81a)向左前侧架(13)且向车身后方倾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在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侧梁(上部构件、下部构件),该侧梁的前端部连接于前侧架的前端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在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下部构件(以下简称“侧梁(side member)”),侧梁的前端部通过加固件(gusset)连接于前侧架的前端部。加固件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呈大致三角形。
因此,在发生小面积偏置冲撞时,冲击载荷从侧梁的前端部输入至加固件,所输入的冲击载荷从车外侧传递至前侧架。据此,能够由所传递的载荷使前侧架向动力单元侧发生变形,从而通过前侧架吸收载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当车辆重量増加或是以较高的速度发生冲撞时,由于所施加的载荷较大,可能因加固件和侧梁的前端部间的接合部发生剪切而导致发生剥离现象。因此,由于没有加固件和侧梁的前端部间的接合部,加固件和障碍物错开,难以通过加固件使前侧架向动力单元侧发生充分的变形,需要想方设法确保对小面积偏置冲撞造成的冲击载荷的能量的吸收量。
另外,已知有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中,侧梁的前端部向前侧架的前端部形成为弯曲状,弯曲状的前端部通过加固件连接于前侧架的前端部。在侧梁的前端部形成有脆弱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因此,在发生小面积偏置(narrow offset)冲撞时,冲击载荷输入到侧梁的前端部,所施加的冲击载荷使侧梁从脆弱部向前侧架侧发生变形。据此,加固件向前侧架发生变形,通过加固件使前侧架向动力单元侧发生变形。通过使前侧架发生变形,能够利用前侧架来吸收载荷。
但是,专利文献2的车身前部结构在侧梁上形成有脆弱部。因此,难以通过侧梁吸收小面积偏置冲撞造成的冲击载荷,基于此点,还有进行改进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4696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5-545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吸收小面积偏置冲撞造成的冲击载荷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发明的第1方案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有:
前侧架,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前柱14,其设置于所述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
侧梁,其从所述前柱14向车身前方延伸;和
连接部件,其将所述侧梁的前端部连接于所述前侧架的前端部,
该车身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侧梁在所述前侧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与所述前侧架大致平行地配置,具有:
第1弯曲部及第2弯曲部,两者沿车身前后方向拉开间隔而从车身前方依次设置;以及
脆弱部,其在所述第1弯曲部和所述第2弯曲部之间且靠近所述第1弯曲部形成,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设置于该连接部件的后壁,向所述前侧架且向车身后方倾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64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