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酶法同时制备谷胱甘肽和腺苷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67664.6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3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刘珊珊;于铁妹;黄庆军;秦永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古特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21/02 | 分类号: | C12P21/02;C12P1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彭丽芳 |
地址: | 518103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时 制备 谷胱甘肽 腺苷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酶法同时制备谷胱甘肽和腺苷酸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利用GshF酶和Adk酶在反应罐中生成谷胱甘肽和腺苷酸;(2)在反应罐中分离固定化的GshF和Adk酶,或使用过滤设备分离游离的GshF酶和Adk酶;以及(3)分离产物GSH及AMP。本发明的制备方法优化了GSH生产的反应条件,使GSH生成浓度达到30‑50g/L,氨基酸利用率也较高;同时,使用Adk酶对反应中消耗的ATP进行部分再生,降低了ATP的消耗量;且本发明的方法能同时制备GSH和AMP。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谷胱甘肽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酶法同时制备谷胱甘肽和腺苷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谷胱甘肽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非蛋白巯基化合物之一,具有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生物体内大量存在并起主要作用的是GSH,广泛用于治疗肝脏疾病、肿瘤、氧中毒、衰老和内分泌疾病,并作为生物活性添加剂及抗氧化剂用于食品领域。
GSH由谷氨酸(Glu)、半胱氨酸(Cys)和甘氨酸(Gly)经肽键缩合而成的三肽。相对分子质量为307.32,等电点为5.93,常温下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低浓度乙醇水溶液、液氨和二甲基甲酰胺。
目前谷胱甘肽的主要制备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发酵法和酶法。从谷物胚芽中提取GSH,由于GSH得率低、成本高、有机溶剂污染严重、纯度不高,而且消耗大量粮食,现已较少使用。化学合成法合成GSH,由于活性产物不易分离,需要化学拆分,产品纯度不高,难以推广。目前国内外GSH生产基本采用发酵法,原理是将编码GSH合成酶系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或酵母中,使用微生物发酵生产GSH。酵母发酵法,工艺较成熟,但生产周期长,产量偏低,且过多的副产物使下游工艺处理复杂。
近年来酶法生产GSH技术逐步提高,使大规模生产变为可能。经典的酶法生产GSH依赖于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Gsh I)和谷胱甘肽合成酶(Gsh II)两种酶,Gsh I催化L-谷氨酸和L-半胱氨酸合成γ-谷氨酰半胱氨酸,Gsh II催化γ-谷氨酰半胱氨酸和甘氨酸合成GSH。在GSH合成过程中,由于Gsh I催化过程受到终产物GSH的反馈抑制,因此使生成γ-谷氨酰半胱氨酸的第一步反应成为整个GSH合成的限速步骤。
随着进一步研究,人们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等十几种细菌中都发现了一种双功能谷胱甘肽合成酶(GshF酶)。该酶同时具有Gsh I与Gsh II的活性,可一步催化GSH合成,且该酶反馈抑制作用较小,非常适和应用于酶法合成谷胱甘肽。
酶法合成GSH的最大问题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大量消耗,生产1kg GSH至少需使用3-5kg的ATP,成本过高。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可使用酵母糖酵解再生ATP的方法与之偶联,专利CN201210201691.2中使用该方法再生ATP,效果稳定。但使用酵母会在反应体系中引入色素等杂质,给进一步纯化增加难度,使用酶系再生ATP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此外,专利CN201510762184.X中使用多聚磷酸盐酶系再生ATP,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酶系包含多聚磷酸盐激酶(Ppk)、腺苷酸激酶(Adk)和多聚磷酸-腺苷酸磷酸转移酶(Pap)。其中,Ppk与Pap酶在反应过程需添加多聚磷酸盐,对GSH反应转化率、能达到的最大浓度及后期纯化均有影响。因此,如何使用Adk酶优化GSH的生产,降低ATP的使用量,且在保证产物GSH易于纯化及分离的基础上,能同时制备得到其它有经济效益的产物,如腺苷酸(AMP),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酶法同时制备谷胱甘肽(GSH)和腺苷酸(AMP)的方法,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酶法同时制备谷胱甘肽和腺苷酸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古特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古特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76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