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器人灵巧手拇指的自锁性外展内收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75496.9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7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樊绍巍;王海荣;石琳;顾海巍;刘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迟芳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器人 灵巧 拇指 锁性外展内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机器人灵巧手拇指的自锁性外展内收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未知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如太空环境、核环境等,传统的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由于抓取方式单一、缺少灵活性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面对复杂环境和任务的需求。多指机器人灵巧手具有多自由度和多感知功能,面对复杂环境和任务具有良好的抓取和操作性能,其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对于拇指机构的研究并不多。而事实上,人手之所以既能实现强力抓取又能实现精确操作,正是得益于拇指。拇指与其余四指之间的对掌运动(movementofopposition)是上述功能实现的必要保证。然而由于目前技术的限制,人手生物系统的机械复制是几乎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设计者的目标是获得一个功能性的拇指。但是在现有的灵巧手设计中,大多只是将拇指同其它手指一起做模块化处理,并将其简单地置于其他手指的对面。这种设计很难实现对掌运动或者只能部分实现对掌运动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机器人灵巧手拇指机构难以实现人手对掌运动功能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一种用于机器人灵巧手拇指的自锁性外展内收机构。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机器人灵巧手拇指的自锁性外展内收机构,它包括拇指支撑座、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绝对位置传感器、驱动电路板和手掌板框架,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设置在手掌板框架的一侧,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上设置有驱动电路板,所述拇指支撑座位于手掌板框架的另一侧,所述手掌板框架上设置有绝对位置传感器;
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包括电机、减速器、蜗杆、蜗轮、蜗轮轴、整体式箱体和辅助基座,所述辅助基座与整体式箱体并列设置且二者均固定安装在手掌板框架上,所述电机、减速器和蜗杆依次设置在整体式箱体上,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蜗杆同轴设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减速器与蜗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蜗轮轴设置在拇指支撑座靠近手掌板框架的一侧,所述拇指支撑座上远离手掌板框架的一侧设置有机器人灵巧手拇指机构,所述蜗轮轴的一端与辅助基座相连接,所述蜗轮轴的另一端套装有蜗轮,所述蜗轮通过蜗轮轴与整体式箱体连接,所述整体式箱体上设置有驱动电路板,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
所述绝对位置传感器包括电位计和转接电路板,所述电位计固定连接在转接电路板上,所述转接电路板可拆卸连接在辅助基座上。
本发明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基于机电一体化设计的设计思想,将驱动、传动、传感及电路完全集成在一起,结构紧凑,具有集成度高、可靠度高、易于维护的优点;本发明采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实现拇指的外展内收运动,有效地实现了人手拇指的对掌运动功能;本发明具有自锁能力,在抓取和操作物体时无需电机持续供电机器人灵巧手拇指机构也能保持在当前位置,降低了对电机功率的要求,有益于小型化设计和散热,同时可以保证拇指在静态抓取时具有最大14N的指尖输出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和机器人灵巧手拇指机构1连接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5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为拇指支撑座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处的剖面图;
图7为蜗轮5-7与蜗轮轴5-17连接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拇指支撑座2与蜗轮轴5-17连接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散热风扇7与驱动电路板6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5与手掌板框架4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极限的工作状态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极限的工作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12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包括拇指支撑座2、蜗轮蜗杆传动机构5、绝对位置传感器3、驱动电路板6和手掌板框架4,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5设置在手掌板框架4的一侧,所述蜗轮蜗杆传动机构5上设置有驱动电路板6,所述拇指支撑座2位于手掌板框架4的另一侧,所述手掌板框架4上设置有绝对位置传感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54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壳聚糖微球固定化琼脂糖酶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末端夹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