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门正时控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6393.4 | 申请日: | 2015-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6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大坪诚;杉浦太卫;高桥广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1L1/34 | 分类号: | F01L1/3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珊;刘兴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门 正时 控制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器。行星轴承(40、140)具有在外轮(42)与内轮(44)之间的单排球形滚动元件(46)。行星齿轮(30)由外轮从径向内侧支撑。行星架(50)从径向内侧支撑内轮。弹性部件(60)置于内轮与行星架之间。驱动转子(10)或从动转子(20)具有从轴向一侧支撑行星齿轮的推力支承部(26、126)。外轮在滚动接触点(48)处接触球形滚动元件并且限定所述轴向一侧上的接触角度(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门正时控制器。
背景技术
气门正时控制器具有随曲轴旋转的驱动转子和随凸轮轴旋转的从动转子并且利用行星齿轮的行星运动控制从动转子相对于驱动转子的相位。
JP 4360426 B2描述了一种气门正时控制器,其中行星齿轮的驱动侧外齿轮部和从动侧外齿轮部分别在偏心状态下与驱动转子的驱动侧内齿轮部和从动转子的从动侧内齿轮部啮合。当气门正时控制器应用于内燃机时,能够在使得气门正时控制器减小尺寸的同时得到大的驱动比。
在JP 4360426 B2中,行星齿轮通过行星轴承由行星架支撑以使得实现平滑的行星运动。弹性部件置于行星架与行星轴承之间并且产生恢复力。行星齿轮通过轴承由恢复力相对于驱动转子和从动转子偏压到偏心侧。驱动侧内齿轮部与驱动侧外齿轮部在此处彼此啮合的接合部中不存在齿隙,并且从动侧内齿轮部与从动侧外齿轮部在此处彼此啮合的接合部中不存在齿隙以使得限制产生异常噪音和磨损。
在JP 4360426 B2中,行星轴承具有设置在从径向内侧支撑行星齿轮的外轮与由行星架从径向内侧支撑的内轮之间的双排球形滚动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门正时控制器,其中在气门正时控制器的尺寸减小的同时限制异常噪音和磨损的产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控制气门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控制器包括驱动转子、从动转子、行星轴承、行星齿轮、行星架和弹性部件,所述气门通过从内燃机的曲轴传递的扭矩而由凸轮轴打开和关闭。驱动转子随曲轴旋转并且具有驱动侧内齿轮部。从动转子随凸轮轴旋转并且具有定位成在轴向方向上与驱动侧内齿轮部相邻的从动侧内齿轮部。行星轴承具有布置在外轮与内轮之间的单排球形滚动元件。行星齿轮定位成在径向方向上相对于驱动转子和从动转子偏心并且由外轮从径向内侧支撑。行星齿轮具有驱动侧外齿轮部和从动侧外齿轮部,其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并且定位成在轴向方向上彼此相邻。驱动侧外齿轮部和从动侧外齿轮部分别与驱动侧内齿轮部和从动侧内齿轮部在偏心侧上啮合并且一体地具有行星运动以使得从动转子相对于驱动转子的旋转相位被控制。行星架从径向内侧支撑内轮并且在行星齿轮的绕转方向上旋转以使得行星齿轮具有行星运动。弹性部件置于内轮与行星架之间以产生通过行星轴承将行星齿轮偏压到偏心侧的恢复力。驱动转子或从动转子具有从轴向一侧支撑行星齿轮的推力支承部。外轮在滚动接触点处接触球形滚动元件并且限定在所述轴向一侧上的接触角度。驱动侧外齿轮部和驱动侧内齿轮部在驱动侧接合部处彼此啮合。从动侧内齿轮部与从动侧外齿轮部在从动侧接合部处彼此啮合。外轮与球形滚动元件之间的滚动接触点在轴向方向上定位在驱动侧接合部与从动侧接合部之间。
因此,由于其中一排球形滚动元件置于从径向内侧支撑行星齿轮的外轮与由行星架从径向内侧支撑的内轮之间的单排结构,能够减小行星轴承的尺寸。而且,行星齿轮由驱动转子或从动转子的推力支承部从轴向一侧支撑,因此,行星齿轮难以相对于轴向方向倾斜。而且,外轮以在轴向一侧上的接触角度接触球形滚动元件,在所述一侧上,行星齿轮由推力支承部支撑。因此,由外轮支撑的行星齿轮通过接收沿轴向方向的推力而压靠推力支承部。因此,行星齿轮变得更加难以倾斜并且以固定的取向稳定地定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63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离心式精滤器及其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