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29764.1 | 申请日: | 2014-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469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黑田公之;植田致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51/00 | 分类号: | C08L51/00;C08F285/00;C08L53/02;C08L10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树脂 组合 及其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品。
背景技术
家电、游戏机、汽车的内部材料等中广泛使用赋予了耐冲击性的热塑性树脂。以往,出于对树脂制品赋予美观性、防止产品划伤的目的,有时对制品实施全涂装处理或部分涂装处理。然而,这些涂装处理容易因涂装不良引起生产成品率下降,此外,由于近年来的抑制VOC排放的趋势,因而还存在在环境方面不优选这样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上所述的制品中采用的树脂,要求具有耐冲击性等性能以及即使不实施涂装处理也兼具优良的美观性和耐擦伤性的树脂。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已知通过将橡胶成分的线膨胀系数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中,由此得到高的鲜映性和耐划伤性的方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另一方面,提出了通过将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中,由此得到高显色性和耐划伤性的尝试(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379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89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最近要求具有更高品质的外观、尤其是透明性的树脂制品,除此以外需要耐冲击性和耐擦伤性也优良的树脂制品。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耐冲击性、透明性和耐擦伤性优良的成型品、以及能够得到该成型品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含有接枝共聚物(A)和热塑性树脂(B),所述热塑性树脂(B)含有具有氰化乙烯基单体单元的聚合物,相对于所述接枝共聚物(A)与所述热塑性树脂(B)的合计量,所述接枝共聚物(A)的含有比例为10~60质量%、所述热塑性树脂(B)的含有比例为90~40质量%,其中,
所述接枝共聚物(A)具有包含橡胶状聚合物的主链聚合物和接枝聚合于该主链聚合物的接枝链,
所述接枝链具有氰化乙烯基单体单元和能够与该氰化乙烯基单体共聚的一种以上单体单元,
所述接枝共聚物(A)的来自所述接枝链的成分中的所述氰化乙烯基单体单元的含有率的分布具有两个以上的峰,
所述两个以上的峰之中,至少一个峰是在0质量%以上且小于10质量%的含有率的范围内具有峰顶的第一峰,至少另一个峰是在10质量%以上且小于55质量%的含有率的范围内具有峰顶的第二峰,
所述第一峰表示的所述含有率的代表值与所述第二峰表示的所述含有率的代表值之差为10质量%以上。
[2]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接枝共聚物(A)中的所述橡胶状聚合物的质量平均粒径为0.10μm~0.80μm。
[3]如[1]或[2]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接枝共聚物(A)的接枝率为80%以上且小于240%。
[4]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接枝共聚物(A)中的来自所述第一峰的成分的重均分子量大于0且小于30000、来自所述第二峰的成分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0以上且小于300000。
[5]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接枝共聚物(A)中的所述橡胶状聚合物的质量平均粒径为0.10μm以上且小于0.35μm。
[6]一种成型品,其含有[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7]如[6]所述的成型品,其中,所述成型品为壳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耐冲击性、透明性和耐擦伤性优良的成型品、以及能够得到该成型品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经过接枝共聚物的氧化分解而得到的来自接枝链的成分中的氰化乙烯基单体单元的含有率的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简称作“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下述本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另外,本说明书中的“(甲基)丙烯酸”是指“丙烯酸”和与该“丙烯酸”对应的“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是指“丙烯酸酯”和与该“丙烯酸酯”对应的“甲基丙烯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297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附子和甘草组合物透皮贴剂
- 下一篇:一种治疗多种烧烫伤的肌肤再生中药外用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