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酵母菌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87745.2 | 申请日: | 2014-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姚新武;张霖;王领民;廖莎;樊亚超;孙启梅;张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Q1/02 | 分类号: | C12Q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酵母菌 评价 油田 钻井 生物 毒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酵母菌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包括(1)将酵母菌进行活化并培养至稳定期,得到的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2)将上述离心后酵母菌体重悬后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收集最上层包含幼龄酵母菌或孢子的不连续密度梯度溶液,进行同步培养;(3)采用上述同步培养后得到的酵母菌作为评价菌种,或将酵母菌制成冻干粉剂使用。本发明采用同步培养得到的形态均一的酵母菌作为实验生物,可以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灵敏高效、稳定准确的评价油田钻井液的生物毒性,能够满足油田开发及生产中对快速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井液生物毒性的评价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酵母菌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油田钻井液是油井钻探过程中在钻孔内使用的循环冲洗介质,主要由液相、固相和化学处理剂组成。液相可以是水(淡水、盐水)、油(原油、柴油)或乳状液(混油乳化液、反相乳化液)等;固相包括有用固相(膨润土、加重材料)和无用固相(岩石)等;化学处理剂包括无机、有机及高分子化合物等。
随着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油田钻井液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其生物毒性对环境的影响亦越来越明显。因此,以生物毒性为评价指标,强化油田钻井液源头控制措施,避免后续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检测方法及分级标准。美国石油学会推荐执行的《钻井液生物毒性测定标准》采用巴西拟糠虾作为实验生物,由于该实验生物物种在我国无分布且脆弱易死亡,我国学者致力于寻找新的实验生物。
中国国家标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生物毒性检验方法》(GB/T18420.2-2001)提到以虾龄小于10d的小仔虾或刚孵化的卤虫幼体作为实验生物,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评价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物种来源不便,挑选条件不易掌握,虾龄要求苛刻,要求技术人员在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实验,不便推广应用;(2)耗时,每次实验需96h以上且成本高;(3)操作过程复杂,实验技术不易掌握,不能现场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油田化学剂、钻井液生物毒性分级及检测方法-发光细菌法》(Q/SY111-2007)是根据发光细菌发光度与存活菌体数量成线性正相关的特性,通过计算油田钻井液对发光细菌的致死率来得出油田钻井液的生物毒性水平,但多数油田钻井液所呈现的黑褐色在发光细菌的发光波段有干扰,需要对各个样品逐一进行校正后才能使用。
CN102031280A公开了一种利用海洋微藻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该方法要求使用天然海水对钻井液样品进行处理,在测试过程中要求将油田钻井液与海洋微藻混合7~8h后才能得到生物毒性级别。该法由于测试材料受限、评价周期较长等特点,不适用于快速评价油田钻井液的生物毒性。
综上,在油田钻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亟需寻找一种能够作为生物毒性评价的实验生物,使其能在油田钻井液作用下,快速、有效及准确的测得油田钻井液的生物毒性,从而建立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快速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酵母菌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本发明采用同步培养得到的形态均一的酵母菌作为实验生物,可以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灵敏高效、稳定准确的评价油田钻井液的生物毒性,能够满足油田开发及生产中对快速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需求。
本发明采用酵母菌评价油田钻井液生物毒性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酵母菌进行活化并培养至稳定期,得到的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
(2)将上述离心后酵母菌体重悬后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收集最上层包含幼龄酵母菌或孢子的不连续密度梯度溶液,进行同步培养;
(3)直接采用上述同步培养后得到的酵母菌作为评价菌种,或将酵母菌制成冻干粉剂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77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