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aN复合薄膜及在Si衬底上形成GaN复合薄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7785.1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1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赵丹梅;赵德刚;江德生;刘宗顺;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30B29/38 | 分类号: | C30B29/38;C30B25/16;C30B25/2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宋焰琴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an 复合 薄膜 si 衬底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材料制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GaN复合薄膜及在Si衬底上形成GaN复合薄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将硅(Si)、锗(Ge)称为第一代半导体材料,将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及其固溶体称为第二代半导体材料。随着Si和GaAs半导体材料技术的成熟、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发明、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人类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以氮化镓GaN为代表的III族氮化物材料包括了GaN、AlN、InN以及它们的三元和四元合金材料(AlGaN、InGaN和AlInGaN等),称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它们的禁带宽度(0.8~6.2eV)覆盖了从红外到深紫外这一重要波段,因此在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器(LD)、探测器(PD)、太阳能电池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GaN基材料的禁带宽度大、击穿电压高、电子饱和速率高、热稳定性好、抗腐蚀性强等优点,使其在微电子器件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适合于在高温、大功率及恶劣环境下工作。
与蓝宝石和SiC衬底相比,Si衬底有价格便宜、制造工艺简单、便于集成等优点。但是由于衬底与外延有很大的晶格失配及热失配,使得在Si衬底上生长GaN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Si衬底上形成GaN复合薄膜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供较大的初始压应力和较小的初始位错密度,从而增大压应力转变为张应力的厚度,最终获得无裂纹、高质量的GaN复合外延薄膜材料。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Si衬底上形成的GaN复合薄膜,包括:
-在Si衬底10上形成的缓冲层11;
-在缓冲层11上形成的GaN外延层18。
其中,在所述缓冲层11和GaN外延层18之间还顺次形成有SixNy非晶层12、第一GaN层13、第一插入层14、第二GaN层15、第二插入层16和第三插入层17;以及
所述SixNy非晶层12的厚度为几个原子层的厚度,从而GaN能够在没有被SixNy非晶层12覆盖的缓冲层11的小岛上成核生长。
优选地,所述缓冲层11采用720℃到800℃之间沉积的AlN,优选为720℃沉积的AlN。
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入层14和第二插入层16采用720℃沉积的AlN,所述第三插入层17采用AlGaN。
优选地,所述的在Si衬底10上形成各层的方法包括HVPE、MOCVD、PECVD、LPCVD。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Si衬底上形成GaN复合薄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Si衬底10上形成缓冲层11;
在所述缓冲层11上形成GaN外延层18。
其中,在所述缓冲层11上形成GaN外延层18的步骤依次包括:
在所述缓冲层11上形成SixNy非晶层12;
在没有被SixNy非晶层12覆盖的缓冲层11的小岛上形成第一GaN层13;
在所述第一GaN层13上形成第一插入层14;
在所述第一插入层14上形成第二GaN层15;
在所述第二GaN层15上形成第二插入层16;
在所述第二插入层16上形成第三插入层17;
在所述第三插入层17上形成GaN外延层18。
其中,在Si衬底10上形成缓冲层11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在Si衬底10上预先沉积几个原子层厚度的Al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缓冲层11采用720℃沉积的AlN,所述插入层14和插入层16采用720℃沉积的AlN,所述插入层17采用AlGaN。
优选地,所述的在Si衬底10上形成各层的方法包括HVPE、MOCVD、PECVD、LPCVD。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在Si衬底上外延生长GaN复合薄膜的方法可以实现无裂纹、高质量的生长,从而得到高电阻、低位错的GaN薄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Si衬底上形成GaN复合薄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778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氨纶助染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直接生长蓝宝石整流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