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悬置的挡板以及发动机悬置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740205.4 | 申请日: | 2013-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436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然;王海峰;原丰勇;朱联邦;王文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悬置 挡板 以及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悬置,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的挡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动机悬置系统主要采用两种布置方式:四点式悬置系统和三点式悬置系统。四点式悬置系统中左悬置和右悬置承担动力总成的主要重量,后悬置或者前悬置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同时前悬置和后悬置也承担动力总成的主要扭转冲击,四点式悬置系统与车架的顺从性不好、隔振性能较差。三点式悬置系统中,左悬置和右悬置承担着动力总成的主要重量,后悬置承担动力总成的主要扭转冲击。由于三点式悬置系统的隔振性优于四点式悬置系统,所以主流的横置前置前驱车辆大都采用三点式悬置系统。
但是,三点式悬置系统的后悬置存在如下问题:后悬置主要承担发动机扭矩输出,因此为了实现较长的力臂、使悬置受力最小,后悬置总成一般布置在动力总成的最低端。但该种布置形式使后悬置的安装支架与副车架的结合处暴露在车体下,安装支架的侧壁与副车架上的安装孔之间具有间隙,在车辆高速行进时,车体下快速的气流流经该间隙会产生风噪声,从而增大了高速运行下的整车噪声,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悬置的挡板,该挡板的结构简单紧凑,有效降低了车辆的风噪声。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悬置的挡板,发动机悬置的安装支架的侧壁与副车架上的安装孔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挡板包括套体和板体,所述套体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板体的板面上,所述套体的内壁与所述安装支架的侧壁配合,所述套体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配合,所述板面与所述副车架相贴合,所述板体具有供悬置拉杆通过的通孔。
可选择的,所述套体的内壁具有定位凸缘,所述定位凸缘与所述安装支架的端面配合。
可选择的,所述板体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副车架的上边缘配合。
可选择的,所述挡板的材料为橡胶,所述套体与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硫化粘接进行固定连接。
可选择的,所述套体垂直设置于所述板面上,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套体的内孔的形状一致。
一种发动机悬置总成,其包括挡板、悬置拉杆、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设于副车架的安装孔中与副车架固定连接,所述悬置拉杆与安装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套体插入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孔之间的间隙中,所述悬置拉杆穿过所述板体的通孔,所述挡板的板面与副车架相贴合。
可选择的,所述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锥形橡胶套和固定板,所述安装支架内部具有凸缘,所述锥形橡胶套的个数为两个,两个锥形橡胶套的大端都抵住所述凸缘,两个锥形橡胶套的小端分别抵住所述悬置拉杆和所述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悬置拉杆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挡板通过套体消除了安装支架与副车架之间的间隙,通过板体与副车架相贴合起到遮挡套体、阻挡气流的作用,对悬置与副车架的连接处形成密封,该挡板有效降低了汽车的风噪声,提高了整车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悬置的结构示意图(未安装挡板);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板的立体结构图(另一角度);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悬置总成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挡板,11-套体,111-内壁,112-外壁,113-定位凸缘,114-内孔,12-板体,121-板面,122-通孔,123-翻边,2-悬置拉杆,3-安装支架,31-凸缘,32-侧壁,33-端面,4-锥形橡胶套,41-大端,42-小端,5-固定板,6-副车架,61-安装孔,62-上边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402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电混合动力车双输入式差速器
- 下一篇:新型遮阳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