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32364.7 | 申请日: | 2013-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操上义崇;望月晋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后部 悬架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其能够实现车体支撑部的刚性的提高,其中车体支撑部用于对悬挂车辆后轮的后悬架的减振器的上端进行支撑。
背景技术
车辆的车轮经由悬架系统、即所谓的悬架支撑于车体。悬架通常由悬架臂以及减振器和螺旋弹簧构成,其中,悬架臂将车轮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体,减振器和螺旋弹簧设置在悬架臂与车体之间并且吸收从悬架臂传递来的冲击。
图8的(a)和图8的(b)以及图9示出支撑车辆后轮的后悬架的车体侧的安装部(见专利文献1)。后悬架安装构件101设置在车轮罩内板100的上表面,其中车轮罩内板100配置在车室内。后悬架安装构件101由水平壁101B和竖立壁101A构成,其中,水平壁101B接收来自后悬架的减振器的上冲载荷等,竖立壁101A包括P部,该P部用作将载荷的一部分传递至车体外板构件102的接合面。
在产生于车辆行驶期间并且通过悬挂后轮的后悬架的减振器传递的上冲载荷由后悬架安装构件101的水平壁101B接收之后,载荷经由竖立壁101A的构成与车体外板构件102接合的接合面的P部而分散遍布于车体外板构件102的广范围的面。附图标记103表示诸如布置于后柱部的增强后柱等车体骨架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16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由于后悬架安装构件101设置于车轮罩内板100的上表面,所以通过后悬架安装构件101传递的上冲载荷通过接合面传递至车轮罩内板100的上表面部,而没有传递至整个车轮罩内板100。这引起车轮罩内板100的局部变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其构造成将通过后悬架的减振器传递的上冲载荷从减振器增强构件传递至车体骨架构件,使得上冲载荷分散至整个车轮罩内板并吸收冲击。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发明,在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中,后悬架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形成于设置在车室内地板面上的车轮罩内板,所述车轮罩内板设置成从车室内侧内壁面延伸至地板面,在所述地板面的下部侧布置有纵梁,在所述车轮罩内板的上部曲面设置有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具有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在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车体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侧壁部,由两个所述侧壁部的上表面部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状均形成为以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为中心从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和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此外,根据本发明,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的侧壁部设置成从对所述车轮罩内板的车体外侧部进行固定的后侧围板的壁面延伸至所述车轮罩内板的车体内侧突出面,各侧壁部的所述第一山脊形状形成为以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为中心从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高度逐渐增加并且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高度逐渐减小。
另外,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设置于在左右所述侧壁部之间形成的台阶部,第二山脊形状形成为从所述侧壁部的最上部朝向所述台阶部的室内侧两侧部延伸,所述第二山脊形状设置成比所述第一山脊形状靠近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
此外,在具有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所述台阶部的前端形成有朝向室内侧凸起的第三山脊形状,所述第三山脊形状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山脊形状和所述第二山脊形状相交叉。
此外,在所述第三山脊形状的下方侧形成有朝向室内侧凸起的曲面形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以下有利效果。
在车体后部的悬架支撑结构中,后悬架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形成于设置在车室内地板面上的车轮罩内板,所述车轮罩内板设置成从车室内侧内壁面延伸至地板面,在所述地板面的下部侧布置有纵梁,在所述车轮罩内板的上部曲面设置有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具有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在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增强构件的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车体前后方向的两侧设置有沿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侧壁部,由两个所述侧壁部的上表面部形成的第一山脊形状均形成为以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为中心从所述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附近至少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和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因此能够将施加至减振器上端支撑部的固定部的上冲载荷有效地分散和吸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323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实用锅柄
- 下一篇:一种带有支架的饭勺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