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572502.7 | 申请日: | 2013-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52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刚;胡宸;陈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15/32 | 分类号: | B60L15/32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构型 电动汽车 动力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及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构型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构型中,大部分是以单电机作为主要系统构型。这种设计结构简单,控制容易,但是不能使电动机工作在高效率区,造成了电动汽车的能效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不能工作在高效率区而造成的电动汽车的能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本发明所述一种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该系统包括一号电机、磁粉离合器、二号电机、传动装置、左侧车轮、右侧车轮、二号驱动控制器、离合控制器、一号驱动控制器、整车控制器、车速传感器、油门传感器、制动踏板传感器、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
一号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磁粉离合器的输入轴连接,磁粉离合器的输出轴与二号电机的动力输入轴连接,二号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与传动装置连接,传动装置直接驱动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一号电机的驱动信号输入端与一号驱动控制器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二号电机的驱动信号输入端连接二号驱动控制器的驱动控制信号输出端,磁粉离合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离合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出端,离合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整车控制器的离合控制信号输出端,整车控制器的油门开度信号输入端连接油门传感器的油门开度信号输出端,整车控制器的车速信号输入端连接车速传感器的车速信号输出端,整车控制器的制动踏板开度信号输入端连接制动踏板传感器的制动踏板开度信号输出端,整车控制器的电池荷电状态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荷电状态信号输出端;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池荷电状态信号输入端连接电池;
电池用于为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提供直流电源。
采用上述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实现汽车动力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车速传感器检测车速,油门传感器检测油门踏板开度、制动踏板传感器检测制动踏板开度、电池管理系统对电池的荷电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信息发送给整车控制器;
步骤二、整车控制器判断电池的荷电状态是否低于电池荷电状态的最小阈值点,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离合控制器控制磁粉离合器断开,将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的目标功率设置为0,返回步骤一,否则,执行步骤三;
步骤三、整车控制器判断所述制动踏板开度是否大于0,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四;否则,执行步骤五;
步骤四、整车控制器判断车速传感器检测到的车速是否大于0,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根据制动踏板传感器检测到的制动踏板开度和车速计算汽车的制动功率,对制动能量进行回收;否则,磁粉离合器断开,将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的目标功率设置为0,返回步骤一;
步骤五、整车控制器判断油门传感器检测到的油门踏板开度是否大于0,如果判断结构为是,则根据油门踏板开度和车速计算整车需求功率,并执行步骤六;否则,返回步骤一;
步骤六、整车控制器判断整车需求功率是否大于一号电机高效区的最大功率,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离合器控制一号电机和二号电机输出整车目标功率并返回步骤一;否则,离合器断开,一号电机输出整车目标功率,二号电机不工作并返回步骤一;
电机的高效区,是指电机的工作效率达到80%以上时的输出功率。
本发明采用整车控制器根据电动汽车车速、油门和制动踏板开度计算整车的功率需求,根据需求功率判断两个电机的工作状态,对电机的输出功率进行控制,使电机工作在高效率区,提高了电动汽车的能效,且与现有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相比电动汽车的能效性提高了10%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控制系统电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一种双电机构型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该系统包括一号电机1、磁粉离合器2、二号电机3、传动装置4、左侧车轮5、右侧车轮6、二号驱动控制器7、离合控制器8、一号驱动控制器9、整车控制器10、车速传感器11、油门传感器12、制动踏板传感器13、电池管理系统14和电池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725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U型汽车保险杠包装箱及一体化运输包装装置
- 下一篇:手机监控调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