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以及使用该Mo烧结部件的半导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15801.4 | 申请日: | 2012-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3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1 |
发明(设计)人: | 森冈勉;青山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7/04 | 分类号: | C22C27/04;C22C1/04;C22C9/00;H01L23/373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凤岭;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散热 mo 烧结 部件 以及 使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半导体散热板中使用的Mo烧结部件以及使用该Mo烧结部件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半导体装置一般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半导体装置通过在半导体元件中流过电流而发挥作用。此时,半导体元件将发热。如果不使该发热有效地逃散,则可能导致半导体元件自身的破坏或者误动作。因此,对将半导体元件配置在散热板上、从而使半导体元件的热有效地向装置的外部逃散进行了尝试。
编入上述半导体装置中的半导体散热板不仅热传导系数高、而且使起因于热膨胀差的应力降低,因此,要求热膨胀率近似于半导体元件,以及具有充分的结构强度等。作为满足这样的条件的散热板的具体例子,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1-30770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铜熔渗进入Mo压实粉体中而形成的Mo-Cu熔渗基板。通过将作为低热膨胀率材料的Mo和作为高热传导系数材料的Cu进行组合,可以提供一种低热膨胀、且散热性优良的散热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7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Mo-Cu熔渗基板采用使Cu熔渗到Mo压实粉体中的方法而形成,因而存在的问题是难以使Cu均匀地熔渗到内部。特别是当内部残存有气孔(空气)时,它的一部分变成热阻抗部,从而成为阻碍散热效果的原因。特别地,Mo和Cu的存在比率部分地变化不仅可能导致散热效果的恶化,而且也可能导致强度和热膨胀率的偏差等。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散热性良好、且结构强度较高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以及使用该Mo烧结部件的半导体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其由含有10~50质量%铜的钼烧结合金材料构成,其特征在于:钼合金材料的钼晶体的平均粒径为10~100μm,每500μm×500μm单位面积的Mo晶体的面积比的偏差在平均值的±10%以内。
另外,Mo烧结部件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5μm以下。另外,钼烧结合金材料优选以金属元素换算计含有0.1~3质量%的Ni、Co、Fe之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另外,钼烧结合金材料优选的是密度为90~98%的烧结合金材料。另外,铜优选填充在钼晶体彼此之间的间隙中。另外,钼晶体的最大晶体粒径优选为平均粒径的2倍以下。另外,相邻的钼晶体彼此之间的最远离的距离优选为50μm以下。
另外,Mo烧结部件优选的是厚度为0.05~1mm、直径为5~70mm的圆板状。另外,Mo烧结部件的热膨胀率优选为7~14×10-6/℃。另外,Mo烧结部件的抗拉强度优选为0.44GPa以上。另外,Mo烧结部件的比电阻优选为5.3×10-6Ω·m以下。
另外,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将上述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用作散热板而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以及使用该Mo烧结部件的半导体装置,由于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Mo晶体尺寸的偏差较小,因而可以提供一种散热性和结构强度优良的散热板。其结果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半导体装置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组织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形状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的其它组织的例子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散热板用Mo烧结部件由含有10~50质量%铜的钼合金材料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钼合金材料的钼晶体的平均粒径为10~100μm,每500μm×500μm单位面积的Mo晶体的面积比的偏差在平均值的±10%以内。
当上述铜的含有量低于10质量%或者超过50质量%时,热膨胀系数(热膨胀率)偏离7~14×10-6/℃的可能性较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未经株式会社东芝;东芝高新材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5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塑料管笔身毛笔
- 下一篇:制造用于编码器的磁性基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