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油机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83704.0 | 申请日: | 2012-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5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操;杨林强;张应兵;姚伟;陈园明;苏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18 | 分类号: | F01P3/18;F01P5/10;F01P7/16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油机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闭式强制水冷汽油机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油机冷却系统,冷却液一般是通过水泵直接泵入到气缸体内,从气缸垫的水孔进入到气缸盖中,然后从气缸盖出来,经散热器冷却后从水泵进水口通过调温器回到水泵形成大循环,或者经暖风机和节气门直接回到水泵形成小循环;其中调温器为单阀蜡式调温器,通常布置在水泵进水口,具体原理如图4所示。然而,在这样一种冷却系统中,当气缸体和气缸盖被冷却时,冷却水的一部分被蒸发,所产生的气泡被传递到水泵,结果,在水泵中发生空气吸入,因而易于降低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同时,调温器布置在水泵进水口,对发动机出水温度的反应比较滞后,并且由于来自暖风机和节气门的冷却液直接回到水泵,冷却液不能停留在调温器的感温元件周围,不能对调温器进行充分预热,调温器主阀门不能及时打开,大循环不能及时打开,发动机容易过热。另外,这种冷却系统在发动机暖机过程中,调温器主阀门频繁开启和关闭,容易造成发动机温度的异常波动,延长发动机暖机时间,导致发动机的排放和燃油经济性变差;同时在冷却系统内产生热冲击,使相关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避免水泵发生气蚀、防止发动机过热和防止在冷却系统内产生热冲击,通过结构改进,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结构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一种汽油机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1、气缸盖水套2、气缸体水套3、水泵4和膨胀水箱10;散热器1的上水室连通着膨胀水箱10的进水口,气缸盖水套2的出水口通过三通管分别连通着散热器1的上水室和分水管9的进水口,分水管9上的第二出口和第一出口分别连通着节气门7的进口和暖风机8的进口;气缸体水套3的出水口和气缸盖水套2的进水口连通;水泵4的出水口连通着气缸体水套3的进水口;还包括调温器阀座5,其内设有调温器6;所述调温器阀座5上设有五个入口和一个出口F,五个入口分别为第一入口A、第二入口B、第三入口C、第四入口D和第五入口E;所述第一入口A连通着散热器1的下水室,所述第二入口B连通着暖风机8的出口,所述第三入口C连通着节气门7的出口,所述第四入口D通过小循环回路12连通着分水管9的出口,所述第五入口E通过补水回路11连通着膨胀水箱10;所述水泵4的进水口连通着调温器阀座5的出口F;所述调温器6为双阀蜡式调温器,包括主阀61和副阀62,所述主阀61安装在调温器阀座5的第一入口A处,控制第一入口A的开启和关闭;所述副阀62正对着调温器阀座5的第四入口D,控制第四入口D的开启和关闭;其余第二入口B、第三入口C、第五入口E和出口F不受调温器6的控制,为常开状态。
所述分水管9设有三个出口,即第一出口、第二出口和第三出口,且第一出口连通着暖风机8的进口,第二出口连通着节气门7的进口,第三出口通过小循环回路12连通着调温器阀座5的第四入口D。
所述调温器6的全开升程≥8mm,副阀62与调温器阀座5的第四入口D之间的距离<8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水泵前设置了用于补水加压排气的连接管路,能够除去冷却液中的气体,避免水泵发生气蚀,从而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性能;
2、同时增加了独立的小循环回路,改进了调温器阀座的结构,使来自发动机出水口的冷却液能停留在调温器感温元件的周围,对调温器进行充分预热,从而保证大循环能够及时打开,防止发动机过热;
3、有利于减少调温器开启频率,缩短发动机的暖机时间,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排放,防止在冷却系统内产生热冲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系统小循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却系统大循环原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现有冷却系统循环原理图。
上图中序号:散热器1、气缸盖水套2、气缸体水套3、水泵4、调温器阀座5、调温器6、主阀61、副阀62、节气门7、暖风机8、分水管9、膨胀水箱10、补水回路11、小循环回路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837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