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210509792.6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29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发明(设计)人: | 林哲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测量 柴油发动机 烟灰 传感器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6月2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71123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使用积极的且有高燃烧活性的元件用于测量由柴油发动机排放的烟灰的传感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在柴油颗粒过滤器(“DPF”)系统中,通过使用过滤器物理地收集在柴油发动机的排放气体中剩余的颗粒物质(“PM”),接着,在车辆行驶预定距离后,通过使排放气体的温度升高到PM的燃烧温度或更高而将PM燃尽。
已知DPF系统是用于去除PM中烟灰的最有效的技术,然而,额外的背压必须施加到发动机,另外由于在DPF系统下必须升高排放气体的温度,因而需要额外的能量消耗用于燃烧并周期性地再制造俘获的烟灰,由此不利地影响燃料效率。而且,发动机操作状况也极大地影响烟灰排放。
因此,需要实时感测烟灰的排放量的技术以有效地操作发动机并优化DPF操作周期。
同时,根据相关技术,人们主要使用一种光学传感器用于感测烟灰,近来又提出了一种射频(“RF”)传感器,然而,可以实际安装在车辆上用于感测烟灰的传感器尚未被研制出来。
因此,需要开发可应用于车辆的具有新理念的接触燃烧型柴油烟灰传感器,并且进一步开发相对于烟灰具有选择性的高燃烧活性的元件对于实现接触燃烧型烟灰传感器是必要的。
上述对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的描述仅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而不应被解释为包括在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中。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安装有相对于从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排放气体中的PM中的烟灰而言积极的并具有高燃烧活性的元件。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该传感器包括发热元件、对照元件和测量部分,发热元件包括TiO2载体并与排放气体的烟灰燃烧反应,Ag固定到TiO2载体;对照元件包括TiO2载体且不与排放气体的烟灰燃烧反应;测量部分通过利用发热元件和对照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来推知烟灰生成量。
发热元件可以在TiO2中包含1-7重量%的Ag。
发热元件可以使用浸渍工序、干燥工序和热处理工序来制备。
浸渍工序可以通过将TiO2浸入AgNO3前体溶液中进行,以将Ag固定到TiO2载体。
干燥工序在浸渍工序之后在60-100℃进行6-20小时。
热处理工序在干燥工序之后在500-700℃进行2-5小时。
应当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和船只的船舶,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汽油的能源的燃料)。正如此处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力动力两者的车辆。
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它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将在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显现或更详细地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的视图。
图2是显示如图1所示的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中的发热元件的制造方法的视图。
图3是显示通过利用如图1所示的用于测量柴油发动机的烟灰的传感器中的发热元件和对照元件之间的温度差异而测量烟灰生成量的方法的图。
应了解,附图并不必须按比例绘制,其示出了某种程度上经过简化了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个特征。
在这些图形中,附图标记在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指代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97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