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对增压机构的流体控制的发动机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66571.8 | 申请日: | 2012-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2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W.C.德內茨祖克;M.T.拉普雷斯-比布雷;M.西蒙;N.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9/14 | 分类号: | F02B39/14;F01P3/1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陶梅;杨炯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增压 机构 流体 控制 发动机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增压机构,更具体地涉及对提供给发动机增压机构的流体的控制。
背景技术
本节提供不一定是现有技术的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
内燃发动机可以燃烧气缸内的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由此产生驱动转矩。发动机可以包括为发动机提供压缩空气流的涡轮增压器。在发动机工作期间,可通过给涡轮增压器的轴承区提供油而起到润滑和冷却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系总成,该总成可以包括内燃发动机、增压机构和流体供给机构。增压机构可以与空气源和内燃发动机相连通。流体供给机构可以包括与来自内燃发动机的加压流体供给源以及增压机构相连通的第一蓄积器。该蓄积器可以在发动机工作期间接纳来自内燃发动机的加压流体,并且可以在发动机关闭状态期间将加压流体提供给增压机构。
基于本文所提供的描述,进一步的应用范围将变得显而易见。本发明内容中的描述和具体实例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图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本发明还涉及以下技术方案。
方案1. 一种动力系总成,包括:
内燃发动机;
增压机构,所述增压机构与空气源和所述内燃发动机相连通;以及
流体供给机构,所述流体供给机构包括与来自所述内燃发动机的加压流体供给源和所述增压机构相连通的第一蓄积器,所述蓄积器在发动机工作期间接纳来自所述内燃发动机的加压流体并且在发动机关闭状态期间将加压流体提供给所述增压机构。
方案2. 如方案1所述的动力系总成,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蓄积器和所述增压机构相连通的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在发动机工作期间将所述第一蓄积器与所述增压机构隔离开以免连通,并且在发动机关闭状态期间提供所述第一蓄积器与所述增压机构之间的连通。
方案3. 如方案2所述的动力系总成,还包括:混合动力推进系统;所述内燃发动机在第一工作模式期间提供动力从而推动包括所述动力系总成的车辆,所述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在第二工作模式期间提供动力从而推动所述车辆。
方案4. 如方案2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在发动机再起动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提供所述第一蓄积器与所述增压机构之间的连通。
方案5. 如方案4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所述流体供给机构与发动机润滑系统相连通,并且所述加压流体包括来自所述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发动机油,在发动机再起动状态下,所述第一控制阀提供所述第一蓄积器与所述增压机构的轴承区之间的连通从而提供轴承润滑。
方案6. 如方案5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所述增压机构包括涡轮增压器。
方案7. 如方案5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所述流体供给机构包括与来自所述加压流体供给源的油相连通的第二蓄积器,并且在发动机关闭状态下将油提供给所述增压机构的所述轴承区从而在发动机关闭时在所述轴承区处提供冷却。
方案8. 如方案2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所述流体供给机构包括:将加压流体提供给所述第一蓄积器的第一流动路径、以及将来自所述第一蓄积器的加压流体提供给所述增压机构的第二流动路径;所述第二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流动路径是并行流动布置,所述流体供给机构包括允许流体流向所述第一蓄积器并禁止流体从所述第一蓄积器经过所述第一流动路径流向所述增压机构的第一止回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蓄积器与所述增压机构之间经过所述第二流动路径进行的流体连通。
方案9. 如方案8所述的动力系总成,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是电磁驱动阀;所述第一止回阀和所述第一控制阀维持所述第一蓄积器内的一定体积的加压流体,直到所述第一控制阀移动到打开位置。
方案10. 如方案1所述的动力系总成,还包括:止回阀,所述止回阀与所述流体供给机构和所述加压流体供给源相连通,并且允许流体从所述内燃发动机流向所述第一蓄积器并禁止流体从所述第一蓄积器流向所述内燃发动机。
方案11. 一种方法,包括:
在内燃发动机的工作期间,将加压流体从所述内燃发动机提供给第一蓄积器;
将所述加压流体存储在所述第一蓄积器中;以及
在发动机关闭状态期间,将存储的加压流体提供给与空气源和所述内燃发动机相连通的增压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65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叉式伸缩晾衣叉
- 下一篇:自动加热型保温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