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142352.1 | 申请日: | 2012-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1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原;苑士华;胡纪滨;吴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48/18 | 分类号: | F16H48/18;F16H48/27;F16H48/38;B62D11/02;B62D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郭德忠;高燕燕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无级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传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转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出现了采用履带车辆转向原理即速差转向的轮式车辆。在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如:1999年,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和美国国家汽车中心开始研制先进混合电力驱动8×8技术演示车。该车的一个特点是其混合转向系统,该系统能够使两侧的车轮间产生速度差以帮助转向,还可进行原地转向。英国的“超级猫”6×6轻型全地形车可以通过各种崎岖路面,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能。该车既应用于军方,又有民用产品。该车采用速差转向技术。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制动完成原地转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设计一种将动力传递功能、无级连续可控转向功能集成于一体,能够使两侧输出端产生满足车辆转向需求的速度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效率高和功率传递大的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包括机械路输入端、输入轴、输入主动齿轮、输入被动齿轮、主轴、右侧汇流排齿圈、右侧汇流排框架、右侧汇流排太阳轮、右侧输出轴、右侧输出端、右侧被动齿轮、右侧惰轮、右侧主动齿轮、零轴、液压路传动齿轮a、液压路传动齿轮b、液压路输入轴、液压油管a、液压泵输入端、双向变排量液压泵、液压油管b、定排量液压马达、左侧主动齿轮、左侧被动齿轮、左侧输出端、左侧输出轴、左侧汇流排太阳轮、左侧汇流排框架和左侧汇流排齿圈;
其连接关系在于:机械路输入端通过输入轴与输入主动齿轮连接,输入主动齿轮与输入被动齿轮相啮合,输入被动齿轮通过主轴的左右端分别与左侧汇流排齿圈、右侧汇流排齿圈连接;左侧汇流排齿圈与左侧汇流排框架内啮合,左侧汇流排框架与左侧汇流排太阳轮内啮合,左侧汇流排框架得轴心通过左侧输出轴与左侧输出端连接;右侧汇流排齿圈与右侧汇流排框架内啮合,右侧汇流排框架与右侧汇流排太阳轮内啮合,右侧汇流排框架的轴心通过右侧输出轴与右侧输出端连接;液压泵输入端与双向变排量液压泵连接,液压泵分别通过液压油管a和液压油管b与定排量液压马达连接,定排量液压马达与液压路输入轴连接,在液压路输入轴上安装液压路传动齿轮b,液压路传动齿轮b的上端与液压路传动齿轮a相啮合,液压路传动齿轮a安装在零轴的左半部上;在零轴的左端装左侧主动齿轮,左侧主动齿轮的上端与左侧被动齿轮相啮合,左侧被动齿轮同一中心轴右端装有左侧汇流排太阳轮;在零轴的右端装有右侧主动齿轮,右侧主动齿轮上端与右侧惰轮相啮合,右侧惰轮上端与右侧被动齿轮相啮合;右侧被动齿轮同一中心轴左端装有右侧汇流排太阳轮。
所述输入主动齿轮和输入被动齿轮的传动比为0.6~2.5。
所述液压路传动齿轮a和液压路传动齿轮b与左侧主动齿轮和左侧被动齿轮的传动比乘积为2~5。
所述双向变排量液压泵的排量为30毫升∕转。
所述定排量液压马达的排量为22毫升∕转。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该差速装置具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其中一个输入端连接车辆变速器输出,另一个输入端连接前传动箱取力口。第一路输入为机械路功率,第二路输入通过变排量泵与定排量马达组成的容积调速回路传递液压路功率。两路功率在本装置中汇流后输出。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两侧车轮。直驶时,液压泵排量为零,液压马达不转,则两侧输出端输出转速相同。如两侧车轮遇到不同负荷,通过液压马达的堵转力矩实现两侧平衡,保持车辆直驶的稳定性。需要转向时,驾驶员控制液压泵的排量,从而控制液压马达的输出转速,以得到两侧输出端不同的速度差,即对应车轮间不同的速度差,整车获得不同的转向半径。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将动力传递功能、无级连续可控转向功能集成于一体,能够使两侧输出端产生满足车辆转向需求的速度差,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传动效率高和功率传递大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液压无级主动差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1423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计数装置
- 下一篇:基于分部分段多项式近似的数字预失真和后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