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易收获海参的防盗型拼装式海参礁及海参礁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053351.X | 申请日: | 2012-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4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吉昌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昌辉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梁翠荣 |
地址: | 264000 山东省烟台***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获 海参 防盗 拼装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为海参养殖工具的海参人工礁,并涉及一种海参礁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沿海地区都在广泛发展深海养殖业,建立海上牧场,尤其是深海散养海参。这其中建立人工礁是最具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方法。建立人工礁的现有主要方法是向海底投入石头、废弃轮胎、废弃船只、混凝土管、混凝土构件、塑料管网等,现有的海参礁主要还是为海参和藻类提供栖息的场地,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收获和防盗采的问题。散养海参收获的方法现在主要是人工潜入海底拾取,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收获海参的成本,同时海参也容易被盗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易收获海参的防盗型拼装式海参礁及海参礁使用方法,所述海参礁便于拼装、易于收获海参并具有较好的防盗采功能;所述海参礁的使用方法更加便捷、省力。以克服现有海参人工礁和海参礁使用方法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收获海参的防盗型拼装式海参礁,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拼接成组合礁体的两端均开口的管体;所述管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条凹槽和至少一条能够嵌入所述凹槽中的凸条;还包括用于安装在所述管体内供海参栖息同时用于附着作为海参饵料的海藻的海参栖息网。
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供海参出入所述管体内腔的海参出入孔。
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供海水出入所述管体内腔同时用于附着作为海参饵料的海藻的海水通道。
所述海参栖息网安装在刚性网架上,并在刚性网架中设置加强筋。
所述管体的管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刚性网架的导轨。
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刚性网架上的海参刮板;所述海参刮板的外边沿与管体的内壁形状相符、互相靠近并留有间隙。
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位置正对的两个穿孔;还包括穿过所述两个穿孔以及管体的海参栖息网的穿杆。
多根管体通过它们外侧壁上的凸条和凹槽互相拼接形成组合礁体。
一种海参礁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若干根两端均开口的管体的外侧壁互相拼接,形成组合礁体;并在每一根管体内设置供海参栖息同时用于附着作为海参饵料的海藻的海参栖息网;将设置有海参栖息网的组合礁体置于海底养殖海参;海参收获季节,将设置有海参栖息网并带有海参的组合礁体整体吊装出海,并抽出所述海参栖息网将海参带出。
海参礁使用中还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1)、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供海参出入所述管体内腔的海参出入孔;
(2)、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供海水出入同时用于附着作为海参饵料的海藻的所述管体内腔的海水通道;
(3)、在所述管体的管壁上开设位置正对的两个穿孔;还设置穿过所述穿孔以及海参栖息网的穿杆;
(4)、海参栖息网安装在刚性网架上,并在所述刚性网架上设置海参刮板;所述海参刮板的外边沿与管体的内壁形状相符、互相靠近并留有间隙,抽出海参栖息网时,海参刮板将附着在管体内壁上的海参带出。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
第一、采用本发明收获海参时,将管体或者组合礁体整体吊装上岸或上船后,抽出海参栖息网将海参带出,即可收获绝大部分海参,操作方便、快捷。
第二、通过管体的外侧壁互相拼接,能够形成组合礁体,根据海底环境和养殖数量要求,可以将礁体组合成任意面积和高度,灵活实用。
第三、本发明较好地解决了防盗采问题。特别是形成组合礁体后,由于管体之间互相连接,而大部分海参位于管体之内,整体偷盗和单独盗采海参的难度很大。
第四、本发明设置刚性网架及海参刮板时,在收获海参阶段抽出海参栖息网时,海参刮板将附着在管体内壁上的海参带出,收获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海参栖息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组合礁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单管体海参礁。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管体1和用于安装在所述管体1内的海参栖息网9。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为组合礁体海参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昌辉,未经吉昌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0533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